七旬老太“石头”堵肾生命垂危!医生紧急提醒:这些信号别忽视

mysmile 4 0

七旬老太“石头”堵肾生命垂危!医生紧急提醒:这些信号别忽视

您是否也曾觉得,身体里的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

77岁的张阿婆与双肾多发结石“共存”多年,一直没太当回事。直到不久前,她连续多日高烧不退,恶心呕吐不止,才被家人紧急送医。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左侧肾结石梗阻已引发严重的上尿路积水,合并重度感染,并迅速发展为脓毒血症休克,生命一度垂危!

情况危急,张阿婆被连夜从外地转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团队争分夺秒,立即为她实施了输尿管支架置入术,迅速解除梗阻,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术后,老人被转入危重病科重症监护室。在多学科团队的严密监护与全力救治下,她一步步闯过了凶险的感染关,脏器功能逐渐恢复,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

一颗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肾结石,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远超常人想象!当结石堵塞尿路并引发感染时,很可能诱发尿源性脓毒血症——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严重全身性感染,随时可能夺走患者的生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小结石”背后隐藏的“大危机”。

一、什么是尿源性脓毒血症?

尿源性脓毒血症是指因泌尿系梗阻(如结石堵塞)导致尿路积水,合并严重感染后,细菌及其毒素因肾盂内压力过高返流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菌血症或内毒素血症,进而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失控,最终可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若脓毒血症合并难以纠正的持续低血压和血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则意味着进展为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其特点可概括为: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

二、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

它的发生通常遵循一个“危机四部曲”:

1. 梗阻: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堵塞尿路,尿液排出受阻,上尿路开始积水。

2. 感染:梗阻形成的积水为细菌提供了“繁殖温床”,尿液逐渐变为脓液。虽然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但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近年有所上升。

3. 返流与入血:肾盂内压力因梗阻急剧升高,导致感染的尿液、细菌及其毒素通过肾盂静脉或淋巴管反流进入血液循环。

4. 全身“风暴”:细菌或毒素入血后,迅速激活大量免疫细胞,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最终走向脓毒血症甚至休克。

三、高危因素与高危人群

高危因素主要包括:

结石特性:引起完全性梗阻的结石(尤其是输尿管结石)、感染性结石(如鸟粪石)、多发结石、鹿角形结石等风险更高。

患者自身状况:患有糖尿病、高龄、免疫功能低下(如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激素等)、或有尿路感染史和尿路结构异常者,更易“中招”。

治疗延误:未能及时识别梗阻合并感染并尽快解除梗阻,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

老年患者:特别是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是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高危人群。

泌尿系结石患者:这是引起尿源性脓毒血症最常见的病因。

糖尿病患者:其机体防御能力减弱,局部组织抵抗力下降,加之高糖环境宛如细菌的“培养基”,使得感染更易扩散和加重。

四、如何精准识别与诊断?

及时识别是救命的第一步。医生通常会采用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 或其快速评估工具qSOFA(评估指标包括呼吸频率、意识状态、收缩压)来快速判断器官功能障碍程度和疾病严重性。 根据《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指南(EAU指南2025版)》,脓毒血症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可通过SOFA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来判断。

应尽早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梗阻病因,并留取尿液、血液等进行病原学培养,为精准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与救命关键

一旦确诊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抢救的黄金法则就是立即解除梗阻! 主要措施包括:

1. 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通常为首选,尤其适用于输尿管梗阻,创伤相对较小。

2. 经皮肾造瘘术:当置管失败、结石位于肾内、积脓严重或解剖结构异常时,这是引流效果确切的救命之选。

在此基础上,必须配合:

液体复苏:快速补液,改善循环。

强力抗菌治疗: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覆盖,后根据药敏结果精准调药。

营养支持:改善全身状况,助力器官功能恢复。

六、预防胜于治疗

避免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远比事后抢救更重要:

1. 积极治疗结石:尤其对于已知的感染性结石或存在梗阻风险的结石,应遵医嘱处理并定期随访。

2. 术后密切观察:接受泌尿外科腔镜操作(如输尿管镜、经皮肾镜)的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感染迹象。

3. 及时识别警报:存在肾结石者,若出现发热、寒战、腰痛等感染症状,务必立即就医,明确是否合并梗阻。

4. 控制基础病:良好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5. 养成良好习惯:每天饮水2000毫升以上;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糖、高脂摄入;增加蔬菜水果;不憋尿。

切勿轻视身体发出的任何“结石警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遵医嘱治疗和定期复查,是远离危险的根本之道。养成每年定期体检的习惯,才能防患于未然,牢牢守住健康防线。

玥涵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