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免税店重磅回归!中免的豪赌能否拯救业绩?

mysmile 4 0

市内免税店重磅回归!中免的豪赌能否拯救业绩?

界面新闻记者 | 玥涵

界面新闻编辑 | 玥涵

注意了!市内免税店正悄然成为焦点,背后隐藏着什么惊人变化?

中免在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重磅宣布,将全力押注市内免税渠道,以吸引外国入境游客消费。其已对青岛、厦门、哈尔滨等城市的门店进行升级重装,并计划在6座新城市开设门店,引入酒馆等创新业态。

回顾过去,中免曾在疫情期间试水市内免税店,但市场反响平淡。反而借助海南免税红利,一度崛起为行业明星。随着社会运转恢复正常,其业绩却迎来转折点。

大量游客重返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汇率优势让海外购物更便宜。同时,中免内部定价体系混乱,部分有税产品价格低于免税售价,导致业务内耗,拖累整体发展。

“中免过度依赖海南市场,当海南免税表现疲软,业绩必然受冲击。”《机场商业评论》主编及埃尔坡CEO祝伟龙向界面新闻表示,“即使未来封关,海南免税牌照增多,竞争愈发激烈。”

拍摄者:界面新闻记者玥涵

但中免要从市内免税店中获利,挑战重重。

在中国,市内免税市场长期处于薄弱状态。

以韩国为例,其2019年市内免税销售额高达180亿美元,占全国85%。国泰君安预测,中国市内免税市场将在3至5年内增长至150亿元,但仍不及中免2025年上半年收入水平。

在北京、上海等国际游客聚集地,头部奢侈品牌尚未进入市内免税店,二线品牌也寥寥无几。这些品牌已在独立门店提供退税服务,价差并不显著,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美妆领域。

拍摄者:界面新闻记者玥涵

“国际美妆渠道多元,消费者囤货充足;奢侈品行业遇冷,酒水市场不佳,传统核心品类已显乏力。”祝伟龙向界面新闻分析。

从社交媒体反馈看,海外游客更热衷购买中国本土特色产品。

泡泡玛特在欧美走红后,外国游客挤爆其门店;另有网友称,东南亚消费者在上海抢购山下有松手袋。这些品牌已在海外投入大量营销资源。

“中免惯于引进海外成熟品牌,却忽视挖掘本国优势产品。”祝伟龙指出,“知名欧美品牌全球易得,消费者早已熟悉。”

韩国免税店除国际品牌外,还销售雪花秀、兰芝、Gentle Monster等本土品牌。若形成协同优势,市内免税店可成为中国本土品牌出海新渠道。

市内免税的核心优势是便利——区位交通便捷,吸引临时消费,并能突破限制引入多元产品和体验。

这或许成为中免和本土品牌的关键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