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墙画引爆网络!鲁迅手中的烟该不该被“删除”?背后真相令人深思

mysmile 4 0

网红墙画引爆网络!鲁迅手中的烟该不该被“删除”?背后真相令人深思

你能否想象,鲁迅先生指尖的香烟有一天会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鲁迅夹烟”网红墙画意外被游客投诉,瞬间在网络上掀起巨大波澜。这场争论远远超出了一幅画的范畴,触碰到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如何理解文化符号的深层命题。

绍兴鲁迅故里 图源:鲁迅纪念馆

面对争议,众多网友纷纷发声支持“尊重历史”。纪念馆回应明确表示: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有业内人士强调,“墙画所呈现的是更为‘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

这幅引发热议的“鲁迅抽烟”版画,来头不小。它是著名版画家、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原副主席李以泰于1974年创作的经典作品,原名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生动捕捉了鲁迅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凝神思考、豁然开朗的瞬间。作品曾发表在《杭州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上,早已成为人们心中鲁迅的经典形象之一。

如今,这面墙成了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他们创意十足——有的举着打火机借位“点烟”,有的用PS给先生“加火苗”……这些看似 playful 的行为背后,实则藏着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敬意。

实际上,“给先生点烟”和此前鲁迅“毛背心”的爆火,遵循着同一逻辑:生活化的形象,展现了鲁迅真实的一面。年轻人不再将鲁迅视为“遥不可及的战士”,而是将其看作“可亲近的前辈”。他们通过现场打卡、购买文创等方式,让鲁迅的精神真正“活”在了当下。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曾直言:“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吸烟是鲁迅创作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与其文学成就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肖像。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若以今日标准苛责过去,历史将无处安放。在许多人心中,鲁迅的烟斗早已与其“冷峻批判”的形象融为一体。强行“去烟化”不仅弱化了人物的丰富性,更可能消解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核。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让公众通过了解真实历史,自行建立价值判断,而非制造“无菌化”的过去。

类似的讨论近年来并不少见。有人举报《黑猫警长》抓坏蛋的手段涉嫌暴力;有人提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次,不少人担忧个别声音的“单向施压”会倒逼决策妥协,从而抹去“鲁迅夹烟”形象里的历史温度。有人甚至犀利反问:“是否接下来要删除李白诗中的酒,隐藏岳飞背上的字?”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烟草于文人而言,既是排遣愁绪的“精神慰藉”,也是激发灵感的“创作伴侣”。关键在于,吸烟从未消解鲁迅思想的锋芒。他用烟管刻画了阿Q的形象,在烟头的火光里纪念青年的魂灵。那支“彩凤牌”香烟,承载的是他对“吃人社会”的批判,对民族觉醒的呐喊。历史人物的真实和深邃,既在于外在的细节,更在于思想的长久影响力。

鲁迅雕像 图源:鲁迅纪念馆

这场争论引发的思考,远不止于“该不该展示鲁迅吸烟”本身,它更深刻地触及了我们应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引导舆论、如何理解年轻化表达等命题。

历史无需“美颜”,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争论的本质,是对历史认知方式的深刻叩问。历史的价值首在真实——它拒绝滤镜,也抗拒纯化。鲁迅的形象之所以立得住,正因为他是一个丰富、复杂、有血有肉的真人。

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透露:“那时医生给以警告,说是不能吸烟、饮酒,否则药力无效。母亲在焦急,家人不敢劝阻,尤其难禁止的是烟。”鲁迅先生吸烟,既是个人爱好,也与时代背景下的苦闷惆怅有关。他以笔为枪积极战斗,烟虽带来灵感,却也付出了健康代价。这些“好”与“坏”并行交织,恰恰勾勒出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轮廓。

据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考证,在鲁迅留下的相片中,他手持香烟的姿态被多次定格,此类照片达一二十张之多。须知在那个年代,照相本是稀罕事。这充分证明,鲁迅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与烟紧密相连。

若以今日标准刻意抹去历史痕迹,实则是用现代眼光简单裁剪过去,无异于文化上的“刻舟求剑”。那样的历史,是单薄失血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极易滑向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应相信公众有能力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唯有尊重历史、保存真实,历史才是活的、可感可知的,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意义。

倾听声音是一种智慧,但保持定力同样重要。投诉权是法治社会赋予公民的重要权利,是畅通社会监督、促进治理优化的有效机制。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自由表达思想与观点,是社会进步与创新的源泉。许多看似无解的社会问题,正是在一场场理性公共讨论中逐渐找到解题思路。

公众出于关心公共事务提出的建议确须倾听,但这不意味着每一则观点都需被采纳。相关部门既要以开放姿态广纳民意,也要始终保持文化判断的定力和尊重历史的清醒。

健康的舆论生态,不在于哪种声音压倒对方,也不是对最大声或最极端的呼声简单附和,而是在多元声音中辨识本质、在时代语境中把握主线,在嘈杂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此次事件中,当地相关部门并未急于息事宁人,而是表明要“广泛听取民意”,进行客观理性分析。这种稳健和包容,反而赢得了更多认可。

对话不应拘泥形式,但尺度仍需清晰。当下,年轻人与历史对话的方式愈发多样:有人身着汉行走于古城街巷,感受传统礼仪的温度;有人在李白墓前敬酒,与诗仙隔空神交;有人在屈原像前放置香草,致敬其“芳与泽其杂糅兮”的高洁志向;更有人通过手绘、剪辑、原创音乐等方式重新诠释庄子寓言、苏轼词境,将先贤智慧融入当代表达。

我们乐见年轻人以新颖方式致敬历史、传承历史,但有些尺度仍需厘清、有些边界还需敬畏。敬仰鲁迅在乱世中的不屈精神,不一定非要在人群中打火点烟、“与先生一起来一根”。文化场所的明火烟雾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损害他人健康,更可能狭隘化鲁迅先生的形象。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鲁迅精神的概念不应该被偷换成“吸烟精神”。我们今天学习鲁迅,是要记住他“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社会期望,感受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

真正有效的沟通,不是单向说教,而是提供丰富的语境和充足的资料,推动人们自己思考、形成判断。文化场馆不妨以柔性引导替代强行禁止,在旁增设温馨提示、历史背景等都是不错的方式。例如在鲁迅故里导览中说明,吸烟严重损害了鲁迅的健康。

众声喧哗中,当我们的目光一次次落定鲁迅的“烟”,不妨随它穿越历史烟云,重走一次他故乡的青石板路,静听绍兴运河的流深,深读他笔下如刀似剑的犀利文字。待再见先生的“烟”,我们或许就能在历史长河中为其找到合适的安放之所。

文/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