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暑期旅游旺季刚过,淅淅沥沥的秋雨滋润着关中大地,青石板路上泛着温润的光泽。油坊的芝麻香、醋坊的酸醇、辣子坊的辛香伴着蒸腾的醪糟热气,在礼泉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街巷间交织弥漫。这座村庄的清晨,就在这乡土气息与现代旅游活力交融的独特氛围中徐徐展开新的篇章。

袁家村大景。
2024年,这个坐落于关中平原腹地的小村庄创下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的亮眼成绩,村民人均纯收入超15万元。谁能想到,如今稳坐陕西旅游景区头把交椅的"关中民俗第一村",正以"以农促旅、以文兴旅、以旅强农"的深度融合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从造田治穷、工业致富到旅游强村
"我们所有工作都围绕村庄发展和村民福祉展开。"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琪在接受专访时,勾勒出村庄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历经三代村民接力奋斗,在两任党支部书记带领下,袁家村始终坚持产业先行、共同富裕理念,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格局。"
袁家村的转型蝶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三次关键发展跨越。
"我们的发展历程堪称'三级跳'。"王琪介绍道,"第一跳是造田治穷阶段。上世纪70年代,老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二跳是工业致富阶段。80年代创办白灰厂、水泥厂等村办企业,成为陕西首个'万元户村';第三跳就是现在的旅游强村阶段。"
转型契机始于2007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创新构想。
"当时这个想法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王琪坦言,"我们既没有名山大川,也缺乏文物古迹,凭什么吸引游客前来?"
但袁家村人凭借敢闯敢试的精神闯出了特色发展路。从200米长的民俗街起步,他们巧妙将农村的"劣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把关中传统建筑、民俗物件、生产技艺、生活场景打造成独特旅游资源,让城市游客在乡村体验中寻找乡愁记忆与家的味道,逐步成为西咸地区知名的"乡村度假村"。

袁家村。
随着知名度与客流量的持续增长,2010年袁家村启动乡村度假升级工程,打造特色民宿与精品客栈集群,相继开发酒吧街、书院街、民族风情街等多元业态,成功将一日游模式升级为两日游甚至多日游体验。
2015年,袁家村进入发展质变期,从度假游向主题游、深度游转型,通过业态创新增强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开办"农民学校"与"袁家村夜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我们坚持每年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王琪表示,"比经济效益更令人欣慰的是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发展成果!"
从"一店一品"到"前店后厂"的品质坚守
在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中,袁家村何以持续吸引客流?秘诀在于对食品质量的极致追求与独特经营模式。
漫步袁家村,"一店一品"的经营模式令人印象深刻:酸奶店专注酸奶制作,豆腐店坚持手工豆腐,辣子店只售秘制辣酱,每个店铺聚焦单一品类,拒绝同质化竞争。
"袁家村有个铁规矩,"醪糟合作社社长袁雷介绍道,"每个店铺只能经营一个品类,不能跟风模仿热销产品。这样才能把产品做精做透,保障每家店铺的生存空间。"在他身后,"袁家村醪糟"的招牌格外醒目,墙上悬挂的合作社营业执照与股权结构图,诉说着这个村庄独特的集体经济发展故事。
2010年,袁家村启动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将8家传统作坊改制成首批股份制合作社,党员带头示范,村民全员入股。这场改革让村民变股东、手艺变股份、村庄变共同体,当年效益最好的合作社收益率达130%,最差的也有50%,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看到了共同富裕的希望。
王琪介绍:"通过合作社机制,我们将原住民、新村民与各经营主体有机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享格局。"
在袁家村,游客即使不消费也可免费使用洗手间、接取热水、休息小坐,甚至能将一家店铺购买的食品带到其他店门口享用。这种开放包容的待客之道,正是袁家村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
袁雷就是合作社机制的受益者。2011年,看到家乡发展机遇的他辞去西安工作返乡创业。"醪糟合作社2012年成立时需要扩大生产,我当即决定入股。"一年后当选社长的他,通过建立恒温发酵室、与优质供应商合作等措施,将醪糟年产量从10万斤提升至100万斤,实现四季稳定生产。

游客排队购买麻花。
"前店后厂"的透明化生产是袁家村另一大特色,麻花、酸奶、粉条、豆腐等十余种产品全部实现可视化加工。在油坊合作社,工人正在手工灌装菜籽油,"游客能亲眼看到我们精炼、压榨、过滤、沉淀的全过程,吃得放心是最重要的。"油坊工作人员韩晓鸽笑着说,"现在我们每月销售额能达到200万元左右。"
为确保产品质量,袁家村实行"四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结算、统一质检。村里专门成立原料采购组与质量监督组,对面粉、食用油、食醋等主要原料进行集中采购,从源头把控品质。
"游客在袁家村吃一碗面条,我们能保证面里的面粉、菜籽油、辣椒、醋等主要原料都来自本地生产。"王琪自豪地说,这就是袁家村的品质底气。

香喷喷的辣椒。
关中民俗活态传承 传统与现代创新交融
袁家村的成功,离不开对关中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这里不是简单的古建筑复刻,而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活态传承。传统茶馆、秦腔表演、皮影戏等民俗活动不仅得到恢复,更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在袁家村康庄街,手工皮具艺人王庭坤坐在店铺里,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谁能想到,几年前他还因经营困难险些离开这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
"2016年4月1日第一次来到袁家村,我就被这里深深吸引。"王庭坤回忆道,"古朴的建筑、怀旧的老物件、仿古的店铺幌子,让我仿佛发现了文化创业的新大陆。"近年来,袁家村吸引了大批像王庭坤这样的返乡青年和新村民,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王庭坤的店铺开业初期生意红火,但一年后因街道格局调整导致客流减少,经营陷入困境。就在他准备放弃时,书院街管理层邓惟愚和胡颜军主动了解情况并给予全力支持,次年直接减免了租金,还帮助调整店铺位置、优化经营策略。
"村干部经常关心经营状况,提出拓展客源的建议。"王庭坤感动地说,"这种支持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现在进门有爱人相伴,出门有事业可追,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如今的王庭坤已在袁家村新村民小区安家,"租金实惠,通双气,上下班只要3分钟。"
村委会为提高村民收入不断创新举措。2022年,他们在游客接待中心广场创办"后备箱集市",将原本闲置的夜间空间打造成灯火通明的特色夜市。集市汇聚各类特色小吃与手工艺品,既丰富了游客夜生活,又增加了村民收入,成为袁家村夜经济的新亮点。
如今,"袁家村"品牌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回顾发展历程,其核心在于实现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以农业为根基,以文化为引擎,以旅游为纽带,让村庄不仅是观光景点,更成为可感知、可品味、可记忆、可生活的乡村共同体。在这里,乡土文化与现代流量经济相辅相成,传统手艺与青年创业激情碰撞,袁家村正以可持续、可复制、有温度的发展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原标题:《咸阳袁家村如何用"乡土味"烹出"文旅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