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回暖催生权益基金新爆款 招商均衡优选半日吸金超73亿引关注

mysmile 2 0

界面新闻记者 | 杜萌

伴随A股市场呈现回暖态势,新发权益类基金再现热销场景,"爆款"产品重新进入投资者视野。

9月2日,招商基金旗下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型基金正式启动发行,该基金设定的募集规模上限为50亿元。然而仅半天时间,其募集金额便突破73亿元,远超预期。当晚,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将对该基金实施比例配售。 

公告信息显示,招商均衡优选由基金经理吴潇执掌。吴潇拥有丰富的行业履历,2013年10月至2023年6月期间任职于国投瑞银基金,历任投资经理、基金经理等职,2023年6月加盟招商基金。截至目前,他在招商基金管理着4只产品,合计管理规模达92.32亿元。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而言,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爆款"现象已沉寂许久。界面新闻记者通过统计发现,自2023年以来,全市场仅有华安景气领航一只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超过50亿元。该基金成立于2023年4月27日,由胡宜斌担任基金经理,首发募集规模为54.53亿元。

此次招商基金为何能成功打造权益"爆款"产品?界面新闻记者从行业人士处了解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基金经理过往业绩表现稳健,其投资风格注重均衡配置,不单一押注特定行业赛道,这种投资策略更易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某基金分析机构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业绩数据来看,2024年6月1日,吴潇开始与贾成东共同管理招商优质成长基金。2024年6月15日贾成东离任后,该基金由吴潇独立管理,截至目前其任职回报率达到32.41%。

其次,强大的销售渠道赋能也是重要原因。基金发行文件显示,该产品的主要代销银行为招商银行,托管银行为交通银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24年下半年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百强榜单显示,招商银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达4105亿元,在行业内排名第二,仅次于蚂蚁基金。

关于"爆款基金"的定义,业内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通常我们将发行速度快、募集规模显著超出预期的新基金称为爆款基金。"某公募基金市场渠道部总监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道。权益基金的"爆款"热潮曾在2020年至2021年达到巅峰。

2019年A股市场赚钱效应显现,推动公募基金在2020年迎来发行高峰。当时一批明星基金经理受到市场热捧,尽管新基金普遍设置80亿至300亿元的募集上限,但多数产品实现一日售罄,部分甚至启动比例配售机制。

2020年1月8日,交银内核驱动混合基金60亿份额度一日售罄,正式拉开新基金"爆款"发行潮的序幕。2021年1月,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混合基金创下2398.58亿元的认购纪录,成为公募基金史上首只认购规模突破2000亿元的产品。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市场共诞生186只"爆款"基金,合计发行份额达1.71万亿份,占同期公募基金新发总规模的28.14%。

时隔五年,受市场波动加剧影响,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爆款基金多数面临规模缩水、业绩下滑的困境,部分产品甚至已发生基金经理变更。

界面新闻记者专项统计发现,2020年全年共有30只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超100亿元。截至2025年9月2日,这30只基金中仅有10只成立以来回报率为正。其中收益率最高的是富国成长策略A,由许炎管理,成立至今回报率达63.01%;收益率最低的为嘉实核心成长A,该基金由归凯、陈涛、孟夏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成立以来回报率为-31.49%。

为何"爆款"基金往往难逃业绩不佳的命运?"这主要因为'爆款基金通常在市场高位成立,而规模过大往往成为业绩增长的制约因素。爆款基金对管理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经验提出更高要求,但具备这种能力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上较为稀缺。"某公募基金副总经理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道。

“基金经理的精力和管理能力存在客观上限。”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上限由其投资能力圈、投资风格及换手率等多重因素决定,并非单纯取决于主观意愿。

表:2020年有30只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超过100亿元(标红为成立至今回报率为正,标绿为已经发生了基金经理变更 )    来源:Wind 界面新闻整理

在上述30只"爆款"基金中,已有5只产品发生基金经理变更。

从2020年到2025年的五年间,公募基金行业经历深刻变革,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五年间,公募基金的投资理念与行业生态均发生显著转变。

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年7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35.08万亿元。这是自2024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第10次刷新历史纪录,并首次突破35万亿元整数关口。

自2023年7月起,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分三阶段有序推进,内容涵盖管理费与托管费下调、券商交易佣金"阳光化"以及销售渠道费率改革等方面。这些改革举措有效降低了投资者成本,推动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

在投研体系建设方面,相较于此前的"明星基金经理"模式,公募基金行业更加强调从个人驱动向团队协作与平台化体系转型。

“基金公司必须实现依赖个体依托体系的转变,完成深层次的生产方式革新。”中欧基金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基金产品不再采用单一基金经理管理模式,转而由2-3位基金经理共同操盘,共管模式正逐渐成为行业主流。

Wind数据显示,截至92日,全市场共有1.32万只基金(仅统计初始基金),其中超3400只产品由两位及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占比超过25%。这意味着当前全市场四分之一以上的基金采用"共管"运作模式。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公募费率改革的"最后一环"——销售费率改革相关细则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浮动费率基金也将转入常态化注册流程,并有望扩展至"固收+"产品领域

界面新闻记者从行业获悉,目前多家基金公司积极布局申报政策鼓励的浮动费率产品,部分公司甚至已开始研究固定管理费+业绩报酬等新型浮动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