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参考消息、看看新闻等权威媒体报道,当前美国大豆主产区已进入收获高峰期,然而作为传统最大进口市场的中国,今年至今尚未下达新的采购订单。美国农业部门最新评估显示,本年度对华大豆出口可能面临1400万至1600万吨的巨额缺口,豆农正遭遇十年来最严峻的销售困境。
在社交媒体平台TikTok上,多位美国农户发布视频记录困境,中西部豆农马克·詹金斯在视频中展示自家丰收的大豆田时情绪激动:"这是我家族三代种植的最好收成,但现在它们只能被粉碎还田。关税政策让中国买家转向别处,这些大豆已经失去了市场价值。"

美国大豆协会发出紧急预警:收获旺季遭遇需求断层
关键贸易伙伴采购停滞引发产业震荡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在近期行业会议上发出警告,强调当前农业危机已进入关键窗口期。他指出,正值大豆集中收获期,中国市场的持续缺位使全美豆农陷入"前所未有的销售僵局",仓储设施已接近饱和。
拉格兰于8月19日向白宫提交的公开信中披露,美国大豆种植者正承受"难以持续的"财务压力。信中明确指出,随着收获进度加快,美中贸易谈判每推迟一天,豆农的经济损失就增加约400万美元,呼吁将大豆贸易问题列为谈判优先事项。
该信件强调:"当前大豆期货价格较五年均值下跌23%,而化肥、农机燃油等生产成本同比上涨18%,这种剪刀差正在摧毁家庭农场的生存基础。我们不能再承受与最大贸易伙伴的长期纠纷。"
拉格兰特别提到:"中国市场的采购量相当于美国所有其他海外客户的总和,这种市场地位无可替代。"
协会最新行业报告显示,2011-2018年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占总产量的平均比例达28%,占出口总量的六成。在2023/24市场年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达2500万吨,远超对欧盟的490万吨,凸显市场集中度风险。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数据显示,首轮贸易摩擦已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损失超270亿美元,其中大豆产业占比达71%。拉格兰指出,在此期间中国已建立稳定的巴西供应链,美国豆农至今未能恢复原有市场份额。
中国日报此前报道,拉格兰在《自由新闻报》专栏中回忆,2018年关税措施曾造成美国农业260亿美元损失,其中大豆产业独损近200亿美元,当前市场状况正重现当年危机特征。

中国大豆进口格局深度调整
南美供应链已成市场主导
今年4月,中国进口商与巴西达成240万吨大豆采购协议,涉及40艘巴拿马型货轮的运输量。此次集中采购恰逢中国对美部分商品实施关税反制措施,标志着全球大豆贸易流向的结构性转变。业内分析指出,中国正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系统性推进粮油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
当前中国正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双轨战略",通过构建多极供应链体系,逐步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重塑全球大豆贸易格局。
作为养殖产业的基础原料,大豆(主要用于生产食用油和饲料蛋白,豆粕占畜禽饲料蛋白来源90%以上)与玉米(能量饲料主体)构成中国农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2024年中国大豆总消费量约1.17亿吨,进口依存度85%;玉米进口量占国内供应4.4%,但深加工领域仍存在结构性进口需求。
贸易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萎缩。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大豆3285万吨,占进口总量34%;2024年这一数字降至2213万吨,市场占比滑落至22%,尽管仍保持出口目的地首位,但战略重要性已显著下降。
巴西大豆则实现对中国市场的跨越式增长,2024年对华出口额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额的69.16%,美国占比22.83%,阿根廷、乌拉圭、加拿大等其他来源地合计占比约7%,形成"一超多强"的进口格局。
行业分析表明,中国已成功构建起以巴西为核心、多元补充的大豆进口体系,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传统优势地位正被重塑。
编辑|段炼 易启江
校对 |张海妮
封面图片:视频截图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参考消息、看看新闻、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青年网、界面 · 新闻、中国日报、公开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