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高菁
固态电池概念股持续走强成为A股市场近期显著特征,相关标的普遍收获超额涨幅。
市场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收盘,万得固态电池指数近20个交易日累计上涨16.69%,年内涨幅已突破50%整数关口。
板块热度传导至个股层面更为突出,涉及固态电池研发、核心材料及生产设备的上市公司股价频繁异动,多只标的出现连续涨停行情。
以上海洗霸(603200.SH)为例,尽管其固态电池相关业务尚未形成稳定营收,9月以来股价仍实现超40%的累计涨幅。
作为锂电设备龙头企业的先导智能(300450.SZ),近期连续录得百亿元级成交额,截至目前股价较8月底上涨幅度已超50%。
联泓新科(003022.SZ)在披露固态电池及半固态电池功能材料实现批量销售的公告后,次日即收获10%涨停板。
卓创资讯富宝锂电分析师董云帆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本轮固态电池板块行情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产业链发展前景的积极预期,这种乐观情绪建立在实验性产品陆续落地的基础上,具备一定产业支撑。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期密集披露技术进展,成为行情催化的重要因素。
9月2日,亿纬锂能(300014.SZ)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启用,同步下线"龙泉二号"10 Ah全固态电池产品;国轩高科(002074.SZ)此前亦宣布首条金石全固态电池实验线贯通,该线体100%自主开发,设计产能达0.2 GWh。
核心材料领域突破显著,9月10日当升科技(300073.SZ)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公司固态锂电材料上半年销量持续增长,其中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已实现吨级供货;恩捷股份(002812.SZ)9月12日公告显示,下属子公司硫化锂中试线建成投产,10吨级固态电解质生产线已具备稳定供货能力。
先导智能、赢合科技(300457.SZ)、曼恩斯特(301325.SZ)等设备厂商也相继公告,固态电池专用生产设备已完成客户交付。
"从行业发展阶段看,今年主流电池厂商已从技术方案阶段进入实验室验证阶段,整体进展具有实质性突破。"董云帆分析道。
行业定义显示,固态电池是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的新型锂电池,根据电解液含量差异可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三大技术路线。
具体分类标准为:电解液含量5%-10%的属半固态电池,低于5%但仍含液态成分的为准固态电池,完全不含电解液的是全固态电池。
相较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全固态电池因采用固态电解质体系,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被业内视为锂电池技术的终极形态。
董云帆强调,若固态电池商用产品实现1000公里以上续航,将彻底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张金惠向界面新闻表示,固态电池技术是二三线电池厂商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赛道。
其分析指出,当前液态电池市场格局已基本定型,宁德时代(300750.SZ)与比亚迪(002594.SZ)占据绝对领先份额,其他厂商生存空间受限,且液态电池技术已进入平台期,提升潜力有限。
这种行业格局差异也体现在固态电池布局力度上,相较于二三线厂商的积极披露,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该领域保持相对低调。
张金惠认为,目前行业整体仍处于研发攻坚阶段,"尚未有企业推出完全满足动力电池商业化要求的固态电池产品,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
张金惠进一步指出,固态电池商业化面临多重技术瓶颈,即便是研发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也需持续突破。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去年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明确表示:"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仍需数年时间,当前技术在耐用性和安全性方面尚未达到量产标准。"
在去年9月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曾毓群进一步披露,宁德时代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已投入7-8年研发。若以1-9代表技术成熟度(1为初始探索,9为量产成熟),目前行业最高水平仅达到4级,处于器件样品验证阶段。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国内企业已实现量产的固态电池产品均为半固态路线,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普遍定在2027年左右,且初期多为小批量装车验证。

董云帆预测,固态电池初步商业化可能在2027年启动,大规模市场应用预计要等到2030年前后。
张金惠则强调,固态电池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仍在技术层面,后续还将面临成本控制难题。"消费者期望的30-40万元级固态电池车型,2030年前恐难普及。"
张金惠表示,成本控制是新技术商业化的关键,"如果无法实现经济性突破,固态电池将难以获得市场竞争力,这是行业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
全球竞争格局方面,国内固态电池企业正面临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
9月8日,大众汽车发布基于杜卡迪V21LMotoE赛车打造的固态电池测试车,采用美国QuantumScape公司全固态技术,电芯经适配后可直接应用于动力电池领域,计划2030年前实现量产。
9月9日,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其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EQS测试车完成长途实测,从德国出发连续行驶1205公里抵达瑞典,跨越多国后仍剩余137公里续航。此次测试采用美国Factorial Energy公司提供的固态电池电芯。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去年曾警示,日本和欧美企业正加大全固态电池研发投入,试图改变在液态锂电池领域的竞争劣势。
董云帆分析认为,海外部分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上具备先发优势,且持有核心专利。奔驰测试车实现1000公里以上续航,表明其技术已具备较高成熟度。
但他同时指出,在量产能力方面,国内企业仍具明显优势,海外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可能导致产品成本高企,影响商业化进程。
张金惠强调,中国在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领先优势难以被个别海外企业撼动。"即便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商业化落地也将率先在中国市场实现。"他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