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2025深度剖析:具身智能引领AI迈入"经验驱动新纪元"

mysmile 4 0

界面新闻记者 | 徐美慧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2025年度Inclusion·外滩大会将具身智能技术推向产业聚光灯下,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迎来关键转折点。

9月11日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启幕的这场科技盛会,通过10000平方米智能科技展区、5000平方米互动体验集市及特色"机器人小镇",集中展示了具身智能的产业化成果。展会现场,从智能烹饪机械臂到工业级巡检机器人,从协作型服务终端到场景自适应设备,覆盖蛋雕工艺、康复理疗等多元领域的智能系统吸引大量观众驻足体验,成为本届大会最具人气的展示板块。

2025外滩大会具身智能主题展区现场
外滩大会现场展示的具身智能应用场景。图片来源:外滩大会官方

具身智能成为大会核心议题,源于全球AI技术范式的战略性转变。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领域奠基人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加速从"数据依赖型"向"经验驱动型"进化。

萨顿强调,人类现有数据红利已接近临界点,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突破将依赖于智能体与物理世界的直接交互。通过持续的观察-行动-反馈闭环生成的"经验数据",将成为催生新知识体系和智能形态的核心引擎。这种基于实时交互的经验积累,被业内视为突破当前AI能力边界的关键路径。

在理论框架探讨之后,技术专家聚焦具身智能的工程化落地路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苏昊系统解析了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演进脉络。他提出,机器人智能发展历经三个关键阶段:规则驱动执行阶段、感知融合阶段,以及当前的感知-规划-控制一体化阶段,后者标志着具身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

苏昊指出,Transformer架构与GPT系列大模型的技术突破,正与感知决策一体化趋势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进入创新爆发期。他特别强调,只有建立有效的经验汲取机制,才能实现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持续迭代,这也是当前行业研发的核心突破口。

外滩大会具身智能专题论坛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具身智能专题圆桌论坛。图片来源:外滩大会官方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企业领袖分享了具身智能商业化的实践思考。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直言:"当前AI在内容生成领域已实现超越人类的表现,但在物理世界的实际作业能力仍存在显著瓶颈。"

针对业界关于"数据重要性"的争议,王兴兴澄清:"数据是基础,但盲目堆砌数据并非最优解。"他指出行业当前存在数据采集标准缺失、价值判定体系模糊等问题,主张通过算法架构优化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实现"数据轻量化学习"。同时需建立场景化数据价值评估模型,定向获取高价值动作数据。

这一观点引发共鸣——在具身智能发展进程中,"数据质量×模型效能"的乘积效应,远比单纯的数据规模更具战略意义。

技术路径探索呈现多元化格局。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前OpenAI研究员)提出"In-Body Agents"(深度具身智能体)概念,为行业发展提供前瞻性视角。

吴翼指出,当前智能体的连续自治运行时长普遍局限在分钟级,理想的具身智能体应具备长时序目标拆解与执行能力——接收模糊指令后可自主工作数小时甚至全天,直至完成复杂任务闭环。

他认为,这种具备持续自主性的"物理世界Agent"将是具身智能的高级形态,其团队正专注于长时序决策与环境自适应技术的研发。

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具身智能赛道增长潜力巨大。IDC预测,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相关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5%左右。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发布的《2025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2.39亿元,全球占比过半。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行业普遍认为具身智能产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正如王兴兴所言,AI技术"物理世界作业能力"的规模化突破尚处于酝酿期,真正实现生产力变革仍需技术体系的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