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永浩每次涉足新领域前,总会与知名企业产生舆论交锋,这似乎已成为其商业路径中的标志性动作。
这种说法或许尖锐,但回顾过往案例,相似的舆论场景确实反复出现,难免让公众产生审美疲劳。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不清楚当年西门子冰箱门的密封性问题是否彻底解决,宜家的商场动线设计是否优化了应急疏散效率。
有人将此归结为大企业的傲慢——只要保持沉默就能度过危机。或许罗永浩已尽力争辩,只是面对庞大的商业机器,个体声音往往显得微弱。
直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这场争议,如同上演了一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戏码,最终成为罗永浩新事业版图的又一块舆论基石。
半佛仙人昨日质疑西贝为何主动卷入争端,笔者却认为这与贾国龙的企业家性格密切相关。若他面对舆论压力选择退让,恐怕也无法打造出西贝这样的连锁餐饮帝国。
不过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这本质上是策略选择问题而非价值判断,更像是一场考验商业智慧的博弈,而非简单的对错之争。
就像菩提祖师敲孙悟空三下头颅,后者便能领悟三更学艺的暗示,这种默契的逻辑合理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在特定语境中达成共识。
罗永浩擅长构建独特的叙事体系,例如他曾因小区供暖问题持续维权,虽一度被业主视为"吵闹者",最终却推动供暖改善。有趣的是,部分业主反而得出"无需抱怨生活也会变好"的结论。
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局充满本土特色,精准触达了大众记忆中受委屈的集体潜意识。客观而言,社会需要这样的较真者,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更多人的"岁月静好"。
"畏威而不怀德"的传统规训再多,也抵不过"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朴素正义感。
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树立靶子进行批判"成为固定套路,那么被批判的对象也应有辩解的权利。
笔者并非西贝的拥趸,甚至认同其部分菜品口感欠佳,但仍想提出一个可能引发争议的观点: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往往更懂得如何精准拿捏企业的软肋。
这种舆论博弈技巧,如今已从"杀手锏"沦为常规操作,就像饭圈文化中将"控评"从特殊手段变成日常操作,参与者年龄虽小,手段却异常娴熟。
直白地说,菜品难吃就该针对口味问题讨论,却刻意煽动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恐慌情绪——作为曾深耕制造业的企业家,罗永浩此举难免有装傻之嫌。
笔者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西贝难吃的消费者大有人在,但这本质上是厨艺问题,与是否使用预制菜并无直接关联。
值得玩味的是,网友很快扒出"交个朋友"直播间曾销售料理包方便面,罗永浩当时甚至亲自演示加热方法,称其"与现做相差无几"。
为何到了西贝这里,同样的预制菜就变成"隔夜味"?若真是供应链问题,建议"交个朋友"团队将优质供应商资源分享给西贝,不失为双赢之举。
当前预制菜行业标准尚未统一,短视频平台营销号批判的"预制菜"与餐饮行业定义的"预制菜"实则是两个概念。罗永浩对此不可能不知情,却选择继续模糊这种认知差异。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面称赞、背后吐槽"的操作:在餐厅消费时以普通顾客身份表示"挺好",回家后却以大V身份发布批判内容。这种前恭后倨的行为,难免让人质疑其真实动机。
作为社交恐惧者,笔者在外用餐遇到问题都会直接与服务员沟通,多数情况下店家都会积极处理。很难想象能在节目中侃侃而谈数小时的公众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会如此"不善沟通"。
当然,这或许只是过度揣测。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发文声援西贝,称"从此敢放心出门吃饭",实则已表明立场。同为企业家,他更能理解经营压力,但由于此前在电影排片、员工福利等事件中与网友产生分歧,其舆论影响力已不如从前,未必能扭转公众对罗永浩的支持。

于东来曾因成功起诉造谣网红而闻名,在抖音主播指控胖东来和田玉售价虚高时,他强硬表态"若对方不受处罚就关店",最终促使监管部门介入。
这种雷霆手段迅速平息了事态,也避免了优质企业因舆论暴力遭受损失。
平心而论,贾国龙或许欠缺应对舆论危机的经验,尚未掌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博弈技巧。
许多网友期待罗永浩能成为中国版的Lex Fridman(知名访谈节目主持人),但从当前表现看,他似乎更倾向于Tucker Carlson式的争议性路线。若未来贾国龙真的做客其访谈节目,这场舆论风波或将迎来戏剧性转折。
笔者更关注的是罗永浩"细红线"创业项目的实际成果,这或许才是检验其商业理念的关键。
针对"反对的不是预制菜,而是知情权"的观点,建议参考相关微博讨论。笔者始终认为:在预制菜行业标准尚未形成共识前,空谈知情权无异于无的放矢。

为何强调"先有标准后有透明"?以烤鱼为例,西贝在公开信中明确标注"现烤非预制"。

但消费者发现实际使用的是冷冻鱼块,经烤箱加热后上桌,这究竟算不算预制菜?双方拿着相同事实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凸显了行业标准缺失的尴尬。
笔者立场始终明确:餐厅性价比低、口味不佳是自身经营问题,与制作工艺无关。在行业标准尚未统一的情况下,争论知情权不过是隔空喊话,难以形成建设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