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惊现世界级集群!安徽如何成为“关键拼图”?

mysmile 5 0

长三角惊现世界级集群!安徽如何成为“关键拼图”?

亲爱的读者,您是否好奇长三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让我们一起探索!“十五五”将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长三角正迎来一体化发展新高潮!面对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和科技革命汹涌浪潮,长三角必须以世界级产业集群赢得先机。作为重要一翼,安徽“长”在科创、“厚”在制造、“优”在通达,正从“补链强链”迈向“并跑领跑”的黄金窗口。

世界级集群正在长三角崛起!产业协同绘制新图景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度最高、创新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已在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产业基础。在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下,要素流动效率持续提升,产业协同机制深化,集群化态势凸显。

在智驾新能源汽车领域,长三角聚集全国40%新能源整车产能,规上企业密度是全国3倍,沪苏浙皖全部进入国内产量前七,2025年第一季度安徽更跃居全国第一!

集成电路产业,长三角规模占全国60%以上,以上海为核心,苏浙皖协同,形成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完整产业链。

人工智能领域,杭州“六小龙”进展瞩目,上海依托“模速空间”平台,联动苏浙皖资源,构建大模型研发、语料开源、场景落地生态链,辐射数百家企业集聚。

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上海张江药谷、苏州BioBAY形成高地,南京、宁波化工新材料领先。安徽合肥正布局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

大飞机产业以上海临港、江苏苏南、浙江环杭州湾、安徽六安为核心,上海发挥总装优势,引育四大高端子链,牵头形成“一核多极”协同布局。

展望“十五五”,长三角世界级集群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绿色制造在“双碳”目标下崛起,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迎来机遇。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出海开拓全球产业链。

安徽“长板优势”:嵌入长三角的四大支撑

世界级集群需突破省域边界,依赖跨区域协作。安徽要找准“长板”、积极嵌入,主动融入释放影响力。

科创赋能:国家科学中心的硬核支撑

安徽科教资源丰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关键部分。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通信世界领先,合肥成为全球量子技术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区域。同时,推动科创与产业融合,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制造底盘:“首位产业”与光伏储能快速成势

安徽制造业门类齐全,形成特色集群。汽车作为“首位产业”,集聚奇瑞、江汽、蔚来、比亚迪、大众等7家整车企业,形成合肥、芜湖“双核”和零部件集群,产能产量和出口全国前列。

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利用区位优势吸引龙头落户。滁州从2018年迎隆基开始,数年间从无到强,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安徽光伏设备制造业已跃居全国第三。

区位优势:连接长三角与中西部的节点

安徽地处长三角西端,拥有广阔腹地,连接中西部。交通完备,“米”字形高铁网和“五纵九横”高速网,与沪苏浙快速通达。便捷网络利于资源流动,贯通要素和消费市场。

成本洼地:要素保障具有比较优势

与沪苏浙相比,安徽制造业要素成本较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降低企业费用,提高竞争力。对成本敏感企业吸引力大。丰富生态资源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协同发力:安徽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的五条路径

安徽需从科创、产业、空间、生态等维度发力,构建“协同共生”格局。

科创协同:深化“两心同创”,突破关键技术

安徽应依靠科创机理,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拓展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联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共建跨区域平台和产业联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突破成果转化瓶颈。支持跨地研究院所、科创飞地建设。

产业协同:嵌入核心链,共建“协同闭环”

安徽需实施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工程,引导资源集聚,完善生态圈。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加强在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协作,打造世界级集群。

现实发力点:合力打造世界级汽车集群,构建“车能路云”生态,培育国际品牌。壮大光伏储能产业,协同产能升级和海外布局。发挥航空发动机、材料优势,协同大飞机集群。推动健康资源与生物医药融合,打造生命健康高地。整合人工智能,共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抢占赛道先机

面向国家需求,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产业,创建国家级先导区。实施大模型培育工程,构建AI生态矩阵,打造超级场景。加快6G、光网基础设施,建设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打造长三角智算平台。推进合肥可信数据空间。加快聚变堆建设,打造“聚变+”生态。建设量子保密干线环网,链接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

空间协同:补位 “沪宁合”,完善轴带布局

世界级集群需“轴线—网面”布局。资源集中于上海、苏锡常、南京、杭州、合肥、宁波都市圈,现有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但两条轴带未闭环,缺失南京与合肥连接。亟须补齐短板。

沪苏皖合力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带,形成“带廊衔接”体系,推进“网面升级”,带动资源集聚和辐射。

生态协同:对标先进,优化制度环境

安徽要加强与沪苏浙营商环境和制度型开放衔接,移植先进经验,优化环境。加强政策保障,出台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设共同产业基金,加大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市场,激发创新活力。

建设世界级集群本质是跨区域创新协同与链群协同。安徽需把握窗口期,“科创+制造”双轮驱动,在创新—产业—空间维度“扬长避短”,把协同走深走实,成为长三角“关键拼图”。

(本文作者玥涵系安徽省政府长三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