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暗战:人民币如何破局千亿市场?
你有没有想过?随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传统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正被政治化、武器化,全球改善跨境支付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兴支付基础设施和结算方式层出不穷。
文 / 玥涵
今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路高歌猛进,直到8月28日创下9个月新高。随着人民币愈发“硬通货”,这个暑假,出境游热度爆棚——数据显示,暑期出境游客足迹覆盖3698个城市,同比增加590个,境外火车票和酒店套餐预订量分别增长136%和185%。
游客脚步越走越远,支付边界不断拓展。订酒店、刷门票、打车、买咖啡……处处用到信用卡,可就在刷卡瞬间,许多游客发现猫腻:明明账单写100欧元,按当日汇率算840元人民币,为什么银行扣款却成了850元?
境外消费支付场景
差距不大,但钱不会凭空消失,背后隐藏着什么?
每一次刷卡,都牵扯人民币全球旅程:跨境清算、汇率转换、手续费分成。随着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狂飙,无数笔微小“差距”,正汇聚成千亿级汪洋——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市场规模达2125.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飙至320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7.1%。
而这组数字背后,暗藏国家与货币的深层博弈。今天,我们就深入聊聊跨境支付。
传统跨境支付
跨境支付(cross-border payment),简单说就是资金跨国转移。在巴黎买咖啡、在淘宝给美国朋友送礼、给留学孩子打钱、给外国供应商付款……这些操作都离不开跨境支付。
过程听起来简单,实际繁琐。例如,你在亚马逊下单用银行卡付款,只需几秒,但这笔钱路径可能是:中国付款银行A→中间行B→美国收款银行C,过程中银行间用SWIFT和CHIPS传递信息、资金。
一头一尾好懂,但中间行干啥?SWIFT和CHIPS又是什么?我们一一解析。
并非全球所有银行都有直接合作通道,尤其跨国、跨币种支付时,各国监管条例、金融系统、货币政策各异。
如果银行A和银行C无直接合作,就需要中间行B充当“桥梁”,打通支付路径。中间行往往是大型跨国银行,如花旗、摩根大通等拥有庞大清算网络的机构。它们像全球跨境支付“高速公路收费站”,每过一次,付一次“过路费”。
美国民众使用摩根大通银行ATM机
路径打通后,银行间需传递信息和资金,让跨境资金驶过“高速公路”,完成清算、结算,这就用到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
SWIFT负责银行间传递信息。简单说,SWIFT是银行“微信”,也是跨境支付高速上的信号灯。
图源:网络
例如,银行A用户想给美国银行C账户打1万美元,银行A通过SWIFT通知银行C转了1万美元,银行C又通过SWIFT回复是否收到。SWIFT不参与资金清算、结算,只传话。
截至目前,SWIFT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1.1万家机构,是跨境支付核心设施。
CHIPS则是全球美元支付“结账台”,负责实实在在完成资金划转。简单说,SWIFT“通知”,CHIPS“划钱”,一个传话,一个结账。
CHIPS日均清算处理1.8万亿美元美国境内和跨境支付业务,处理美元交易额约占全球95%。全球绝大多数跨国美元支付,都经CHIPS通道。
跨境支付路径打通、资金飞驰,就畅通无阻了吗?非也,路上还有许多关卡,如汇率转换、合规审查、外汇管制等。
最关联普通人的是汇率转换。假设今天在亚马逊付款时,美元兑人民币7:1,你付700元买100美元商品,但资金结算时汇率变7.1:1,同样商品需花710元,多10元。
金额小个人消费,差额几块钱;但大宗贸易,汇率波动可能导致数十万甚至百万级差额。损失谁承担?
个人消费中,绝大多数时消费者支付时银行就收手续费,按当时汇率“锁汇”,之后汇率波动消费者不承担。这好比花钱买保险(银行锁汇服务),付款后汇率变化无关。
类似,大宗贸易中,企业可通过外汇期货等工具提前锁定未来几个月汇率。例如,进口商三个月后付1万美元货款,按现汇率7万人民币,但不知三个月后汇率,为避免上涨导致成本增,购买外汇期货,按合约无论三个月后汇率如何,都能按现汇率7万人民币付款。
义乌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业务现场
有了银行锁汇服务、外汇期货等工具,跨境资金在汇率转换关卡更顺畅通行。但对外汇管制等其他关卡,仍需更多机制解决。
以上是跨境支付传统、经典路径,全程银行监管下完成。
新兴结算方式涌现
近年来科技快速发展、地缘政治动荡加剧,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问题凸显。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指出,传统跨境支付方式与新兴数字技术存在代差,效率低、成本高、普及性差,并且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下,传统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易被政治化、武器化,作为单边制裁工具使用,破坏国际经济金融秩序。
例如,2022年,美国与欧盟、英国及加拿大联合声明,禁止俄罗斯部分银行使用SWIFT,阻止其全球大部分金融交易,有效遏制俄罗斯进出口。
图源:网络
这引发常见疑问:SWIFT作为比利时注册非官方、非盈利国际组织,为什么美国能用它制裁别国?答案关键在美元全球货币体系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美元结算占比约41%,美元全球外汇储备占比约57.8%。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高级顾问巴曙松教授认为,这是美国控制SWIFT支付系统的重要货币基础。并且,美国在SWIFT体系搭建中投入大量资金,“9·11”事件后要求SWIFT共享数据打击恐怖活动。2011年,美国正式开始监控SWIFT系统数据。
这种情况下,全球改善跨境支付体系呼声高涨,新兴支付基础设施和结算方式不断涌现。加密货币是佼佼者。
我们此前文章提到,使用比特币、USDT等加密货币交易,本质点对点交易,无中介、不依赖银行,几分钟完成全球转账。对小额跨境支付、灰色资金流动,这种方式很受欢迎——有人用它转移资产、规避外汇管制,有人用它加快到账速度、省繁琐流程,还有企业用它绕开高昂手续费、压低交易成本。
但使用加密货币结算风险不容忽视:加密货币本身价格波动剧烈,且缺乏完善法律保障,目前多国对加密货币跨境交易持审慎甚至禁止态度。这方式虽灵活,但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跨境支付基础设施仍是各国核心课题——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当下,跨境支付这全球货币资金运行“动脉”,正成出海生态越来越重要基础设施。中国为此付出持续深远努力。
人民币跨境支付
提及人民币跨境支付,最具代表性莫过于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建设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比CHIPS少“H”,却称“人民币版SWIFT”。它存在意义远不止“仿制”国际支付系统。
当下全球贸易仍以美元为主(约50%)、欧元为辅(约23%),中国建自己跨境支付体系,有助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参与国际结算,从“被兑换”转向被接受、被承认、被使用。
功能上,CIPS是集支付、清于一体的跨境人民币支付基础设施,而SWIFT只传话不参与资金清算。CIPS更像将SWIFT和CHIPS功能打包合一的跨境人民币专属支付高速公路。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运作示意图
例如,中国出口商向泰国客户收款,如果走传统SWIFT路径,需先将泰铢换美元,再转账至中国出口商美元账户,最后结汇成人民币,过程可能长达一周。而如果双方通过CIPS结算,泰国客户只需将泰铢兑换成人民币,通过接入CIPS的本地银行汇出资金,几小时内直达中国出口商账户——不仅流程更简单,还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率。
与SWIFT比,CIPS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具体,已在16个东盟和中东国家上线的CIPS 2.0系统,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仅需数秒完成,而SWIFT周期3天。并且,CIPS 2.0跨境贸易支付成本降低近90%。
据金融分析师、加密货币记者Eric Yeung分享,CIPS 2.0首笔交易是1.2亿元人民币汽车零部件付款,仅用7.2秒就从深圳转到吉隆坡。一笔10万美元跨境支付,使用SWIFT成本4950美元,而使用CIPS 2.0仅需0.12美元。
除速度与成本优势,CIPS还具备技术领先。例如,CIPS 2.0系统可在无互联网接入下执行交易、利用人工智能追踪洗钱等。目前,东盟成员国计划2025年90%贸易使用数字人民币,印尼也将数字人民币列入外汇储备名单。最值得注意的是,沙特阿美与中石化签订原油合约中,65%报价以数字人民币计价。
中国国际金融展上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展示
自2015年上线以来,参与CIPS系统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5月,CIPS直接参与者达174家,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量高达175.5万亿元,同比增长43%,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币跨境清算绝对主渠道。
并且,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动CIPS迭代升级。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推出《跨境金融便利化行动方案》,为人民币国际贸易投融资保驾护航。不久后,中国人民银行就《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但需注意,CIPS仍运行在“银行+实体账户”传统金融架构内,受限于各国金融制度、监管审批等,流程仍相对繁琐。在CIPS搭建人民币跨境支付主干道基础上,中国也尝试更高效、去中介化新路径。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等计划,正成人民币跨境支付重要补充。
例如,自202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跨境支付,其中mBridge项目(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作为多国央行合作数字货币平台,支付和清结算业务具有实时、一对一、快速高效、记录不可更改等特点,最快几秒内完成清算,显著降低时间成本和手续费。
又如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计划。6月,香港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表示:“在香港做盯住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这是一种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京东、阿里等大型科技企业纷纷计划发行稳定币,刘强东表示,京东计划在全球所有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目标将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并将效率提升至10秒内完成。
结语
跨境支付,这全球金融活动越来越重要基础设施,说到底只是钱流动,只不过比境内支付多些弯。但好在,我们正将这条路修得越来越宽敞、平坦。未来,人民币能不能走得更远,不只看CIPS跑多快、mBridge连多广,更看我们是否能持续提供稳定、可靠、开放支付环境。如果哪一天,我们在国外买杯奶茶都能实现秒到账,或许人民币跨境支付才算真正落到日常、扎进土壤。
参考资料:
1.《央行行长潘功胜: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2025.6.18,中国人民银行
2.《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24.9.30
3.《CIPS系统直参数量今日涨至169家 累计处理各类支付业务约600万亿元》,财联社,2025.1.6
4.《美欧对俄切断SWIFT:为何只切断部分银行,各方代价有多大》,澎湃新闻,2022.2.27
5.《人民币跨境支付场景迎来大机遇》,金融投资报,2025.7.9
6.《Digital Yuan Goes Global: CIPS 2.0 Sparks Shift in Cross-Border Payments》,Bitget,2025.4.21
7.《香港数字货币桥项目进入正式运作倒计时,将实现“光速”跨境结算》,界面新闻,2024.6.6
8.《刘强东:京东计划在全球所有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财新,2025.6.18
9.《黄益平:在香港做盯住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 这是一种可能性|首席对策》,第一财经,2025.7.2
10.《费一文:一文读懂SWIFT制裁威胁 国际支付体系或迎新格局》,上海交通大学,2023.12.20
11.《暑期出境游量质齐升》,央广网,2025.7.13
本篇作者 | 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