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女性深夜惊魂!天价开锁2410元背后,隐藏哪些消费陷阱?
注意了!通过线上APP预约开锁,一名独居女性竟在深夜遭遇师傅索要2410元高额费用,对方还拒不离开!这一事件近日引爆社会对高价开锁乱象的热议。
8月16日深夜,95后独居女孩小慧(化名)回家时忘带钥匙,通过手机APP选择某"开锁换锁服务中心",页面显示基础费仅25元。但两名师傅到场后,以门锁难开为由暴力拆除,并安装高价新锁。总计锁芯、防撬锁体、门把手及夜间服务费,报价飙至2410元。凌晨时分,面对滞留门口的两名男子,小慧多次协商后,被迫微信转账1800元才解决。
网络平台上的上门开锁业务。 玥涵 图
事件曝光后,可见这些"价格刺客"套路标准化:用超低预约价吸引下单,上门后夸大难度、强制增项抬价,换锁时隐瞒报价,服务完突然天价账单。更险恶的是,部分师傅诱导个人转账,使交易脱离平台监管。
不良商家利用信息差和消费者紧急需求,在门锁破坏后强制消费。独居女性深夜面对陌生男子,安全顾虑下往往被迫付费避免冲突。
作为载体,网络平台需担主责。商户准入应强化资质审核,杜绝造假;针对低价引流,需明确价格标注,压缩文字游戏空间;同时完善投诉机制与评价体系,保障维权通道畅通。平台不能回避监管,亟需系统方案重建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开锁业属公安监管的"治安特种行业",资质和流程有严格规范。当前多地价格欺诈事件暴露监管漏洞,亟待平台自律、市场监管与特种行业管理三方协同,筑牢安全防线维护消费者权益。
归根结底,开锁服务关系民生安全与社会信任,作为特种行业必须坚守价格透明、服务规范底线,杜绝消费套路损害公信力。
长沙天心区就“瘦身”钢筋问题快速响应:涉事钢筋已抽样送检并启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