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财富管理新生态:外滩大会聚焦人机协同与开放平台建设

mysmile 2 0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晓云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财富管理行业全流程,从提升投资研究效率到创新投资顾问服务模式,从优化个人用户体验到增强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推动行业加速从传统"千人一策"服务模式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化新范式转型。作为AI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财富管理行业的技术落地应用与生态体系构建,已成为金融科技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

9月12日,在上海举办的外滩大会财富管理专题论坛上,来自学术界、头部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及财富管理平台的嘉宾围绕"AI赋能财富管理"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AI技术正从单纯的辅助工具进化为具备协同能力的伙伴角色,在提升投研效率、革新投顾模式、优化用户服务等方面持续释放价值,同时行业发展仍面临用户接受度提升、合规风控体系建设等现实挑战,构建开放协同的行业生态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

论坛期间,蚂蚁财富正式发布开放平台3.0升级方案:面向金融机构、专业内容创作者等生态合作伙伴推出"三大专业AI助手"服务,具体包括AI投研分析助手、AI运营管理助手和AI内容创作助手,同时向合作机构全面开放平台全场景联合运营能力,助力行业合作伙伴更高效地提供专业金融服务,持续优化投资者服务体验。

张晓燕:AI财富管理进入2.0阶段,实现从工具应用到伙伴协作的升级跨越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在论坛上系统梳理了AI财富管理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

她指出,传统财富管理模式以"人工面对面"服务为核心特征,服务覆盖范围有限且服务质量受个体专业能力差异影响较大;AI财富管理1.0阶段以智能投顾为典型代表,依托机器学习算法处理结构化金融数据,实现了服务成本的显著降低与服务覆盖广度的有效提升,初步展现了机器服务的规模化潜力;而当前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2.0阶段,正以"更专业的分析能力、更拟人化的服务体验"为核心优势,全面重塑行业服务能力。

在专业性层面,生成式AI具备更强的泛化学习能力与深度认知理解能力,能够高效处理分析非结构化数据。

张晓燕以同花顺"爱问财"、万得"Alice"等智能投研工具为例,这类应用能够快速完成"筛选市盈率0-10倍、同时满足市净率与市销率小于1的A股上市公司"等复杂投研任务,将过去需要投研人员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完成的工作流程自动化,显著提升投研工作效率。

拟人化特征则体现在情绪价值提供与交互体验优化方面,她以蚂蚁财富"蚂小财"智能客服为例,当用户提出"股市大幅下跌是否应该立即卖出"的焦虑性问题时,系统会首先通过"理解您对消费主题基金当前亏损的担忧"等表述建立情感共鸣,随后再理性分析"短期市场波动属于正常现象"等专业观点,使AI系统跳出单纯功能工具定位,向"陪伴型服务伙伴"转变。

她还引用两组权威学术研究成果佐证AI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北京大学黄益平团队针对中国市场的研究显示,使用AI理财工具的用户群体以年轻男性、高风险偏好投资者为主,AI工具不仅能够提升用户投资组合收益率,还通过金融普惠效应缩小了不同认知水平用户间的理财能力差距;美国加州大学与佐治亚大学联合研究团队的成果则表明,自2022年ChatGPT推出后,美国对冲基金行业AI技术使用率从4%快速提升至21%,应用AI技术的基金产品超额收益率平均提升4%-6%,"不应用AI技术或将面临行业淘汰"已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的普遍共识。

此外,张晓燕特别提到,中国AI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应用速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场景驱动的双重优势。

她表示,今年8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意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政策保障,而丰富多元的财富管理场景则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实践土壤,当前金融行业已成为AI大模型落地应用案例占比最高的行业领域。

机构实践彰显AI应用价值,生态开放协同成行业发展关键

易方达基金首席信息官刘硕凌在论坛上分享了资产管理机构在AI应用领域的实践经验。他指出,资产管理行业已进入"AI技术必选"发展阶段,过去行业竞争主要依赖投资逻辑构建与多因子模型方法论创新,如今"数据竞争"已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为数据时间维度的完整性、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与数据覆盖广度的全面性比拼。

刘硕凌介绍,为有效处理气象数据、卫星遥感等另类数据源,易方达基金专门组建了包含地理信息学博士的专业团队,通过AI技术将股市短期走势预测的计算时间从13分钟大幅压缩至8秒。

他表示,主动投资管理正加速向科学化、数据化方向转变,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甚至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跳过被动投资主导阶段,直接从传统主动投资模式演进至被动增强的智能投资新时代。其AI研究团队在今年举办的"远见杯"GDP预测大赛中,成功击败传统经济学家团队,充分展现了AI技术在专业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财富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广学则聚焦AI技术对投资顾问服务模式的革新影响。他提到,当前中国证券行业9万余名投资顾问需要服务2亿股民与7亿基金投资者,人均服务客户数量仅为50-100人,严重的"人效瓶颈"倒逼行业加速AI技术应用。不过,他同时指出,"AI幻觉现象"、"数据隐私保护"等合规风险问题仍需行业共同破解,未来需要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共建统一的技术应用标准与规范。

蚂蚁集团财富事业群总裁王珺在论坛上披露了蚂蚁财富平台AI能力开放的最新进展。她表示,蚂蚁财富的开放战略已从1.0阶段的"机构入驻私域运营"、2.0阶段的"部分公域场景开放",全面升级至3.0阶段的"全工具、全场景开放"——将AI运营助手、AI投研助手、AI内容创作助手三大核心工具能力,以及平台超500亿次访问量的公域流量资源、万亿级交易规模的业务场景全面开放给生态合作伙伴。

其中,AI运营助手可实时捕捉市场热点动态,将运营素材生产周期缩短90%以上;AI投研助手支持深度研究报告解读与7×24小时不间断市场监测;AI内容创作助手则贯穿内容生产的"创意策划-内容生成-精准分发-效果诊断"全流程。

王珺强调,金融领域专业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的核心差异体现在"安全合规保障"、"数据精准性控制"、"专业工具调用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坚守合规底线,才能确保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行业价值重构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圆桌论坛:AI成为财富管理重要发展助力,人机协同成行业核心共识

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汇聚了蚂蚁财富理财社区知名创作者贾志、中信建投证券金融科技研究员吴马涵旭、永赢基金基金经理张璐及蚂蚁财富大众用户事业部兼内容运营负责人杨德森,从不同角色视角分享了AI技术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实践体验与深度思考。

拥有66万粉丝的社区创作者贾志表示,AI已成为内容创作与用户互动的重要辅助工具。他提到,随着粉丝数量持续增长,单条帖子下的用户留言常达两三百条,借助蚂蚁社区后台AI助手,不仅能够快速识别留言中的核心诉求,还能在负面评价集中出现时帮助创作者平复情绪后再进行理性回复;AI的合规预审功能更能有效优化内容表述、修正专业错漏,避免因个人能力边界导致的信息偏差。但贾志也客观指出,AI仍存在"幻觉"问题,生成内容有时会出现"一本正经地表述错误信息"的情况,必须经过人工严格复核,且社区用户更珍视"真情实感的陪伴交流",这种基于人类情感与意识的深度互动,是AI短期内难以替代的。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员吴马涵旭从专业研究视角强调,金融领域AI应用必须严守"信息权威溯源、分析结论中立、数据实时更新"三大原则。她认为,AI虽然能够高效收集处理信息、辅助专业分析,但金融投资对信息准确性要求极高,若信息来源缺乏可追溯性、分析结论表述过于绝对或数据未及时更新,极易引发"AI幻觉"风险。吴马涵旭以自身研究经历举例,AI可帮助快速跟踪市场动态变化、整理分析基础数据,但投资逻辑构建中的"直觉判断"与"跳跃性思维"——如从基金经理关注机器人行业新品发布会信息联想到相关产业链投资机会,仍需人类研究人员主导完成。

永赢基金基金经理张璐则将AI比作投研工作的"高效助手",用"厨师备菜"的生动比喻描述投研流程革新:AI能够快速整理几十页研究报告的核心要点,实现"一目十行"的信息筛选效率;还可辅助编写选股策略代码、自动调试运行程序,大幅节省基础工作时间。同时,AI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更精准地描绘用户画像特征,帮助基金经理深入掌握投资者风险偏好、持仓盈亏状况等关键信息,优化客户陪伴服务与产品匹配效率。

但张璐强调,实地调研过程中的"烟火气"——如参观生产工厂、与企业管理层交流获得的直观感受,仍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只有实现人机协同才能最大化投研工作价值。

杨德森则从平台运营视角表示,蚂蚁财富正通过AI工具矩阵助力生态内不同角色提升效率:帮助普通投资者从"会理财"向"会分享"的内容创作者转变,支持专业研究员聚焦核心分析工作,协助基金经理实现"私人定制"式客户陪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