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教师热情被谁摧毁?零成本举报背后真相曝光

mysmile 3 0

惊爆!教师热情被谁摧毁?"零成本"举报背后真相曝光

你知道吗?真正击垮教师教育热情的,根本不是叛逆学生,而是那些"零成本"的恶意举报!今天,我们来聊聊一线老师小A的故事。他在短短一年教龄中,从满怀激情变得犹豫徘徊,如今竟"不敢管"、"不愿管"学生。

一、H校的生源和师资

H校是中部山地一所民办县域学校,覆盖基础教育全阶段。高中部设69个班级,学生超3000人:高一23班、高二20班、高三21班应届+5班复读。生源多来自周边乡镇,成绩基础差,近80%未达公办普高线,学生自我认同"差生"标签高,上课注意力涣散,学习习惯糟糕。

该校共有220名教学及行政老师,师资差异大且年轻化。学历上,全体教师本科起步,138人毕业于省属重点及以上大学,9人拥有硕士学历。资历上,教龄不足五年者超一半,148人于2017年及以后毕业,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龄上,30岁以下教师95人,另返聘少量退休优秀教师。

二、为何教师成为高危职业?

小A是H校高一班主任兼科任老师。进校一年,年级几乎每个班都发生安全事件:打架斗殴、服药自伤、利器割腕、逃课逃学...这些让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头疼不已。

同事间最常吐槽:"现在学生真难教!多管一下就说你针对他。""班主任成了全职保姆,管学习、安全、心理、吃穿住,连放假都要电话监督学习。""家长常问:'为什么孩子没吃饭?'"从闲聊中,小A感受到越来越多老师对工作的无奈。

但事情更糟。小A亲眼目睹身边老师的遭遇:花大量时间处理越轨学生,如扰乱课堂、不尊重老师、违反校规、偷用手机、越墙外出...家长不配合工作,甚至恶意举报,领导谈话...小A发现,教育生态已巨变。

究竟是什么在变?为何老师自嘲职业高危?

教师本是教育先锋,备受敬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共识。网络化时代,职业认可度骤降。当小A在班上说这句话时,竟引来学生讥笑。

变化根源是教育主体权责失衡。以往信息闭塞,教育奉行"棍棒出人才",家校天平倾向校方和教师。读书是底层跃升唯一途径,学生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管理方式被广泛接受。只要不打伤,家长大多支持,矛盾极少。

但网络信息爆炸后,天平倾向家长和学生。教育丑闻如"重拳体罚"、"异性侵害"频发,信任崩塌。社会担心孩子受害,政府学校出台举措,完善举报机制监督教师。

本意是加强教育质量、保护学生、推动透明,但机制演变中变味。网络博主吸睛解读教育方式,让家长自认专家,对教师教学和管理质疑。少数家长稍不满就举报领导或教育局,或在社交软件夸大事实。

校方接到举报后高度重视,快速了解情况,找涉事老师谈话,从年级组、学生等多方查证师德。快速响应控影响,但遇诬告时,谈话严重打击老师积极性,促使他们选择"躺平"自保。

举报机制下的舆论和法律风险让老师自危,留痕工作成唯一自证清白的方式。小A隔壁班班主任因午休未回家长信息,被举报至校长处,斥其不负责、针对孩子。实则学生扰乱课堂,班主任多次教导无果后通知家长,家长偏袒找借口。

班主任为避免矛盾升级,暂缓沟通。但家长中午又发消息,休息时间老师未看到。起床后,班主任被要求向领导说明。领导虽未责怪,但家长行为让加班老师失望,萌生"躺平少麻烦"念头。

这类举报非个例。西南一基层教育局数据显示,2024年1至8月收128条举报教师信息,仅7起基本属实。不实举报多恶意编造体罚、辱骂情节。"零成本"举报机制本护权益,但恶意举报伤害信任,弱化教师责任感。

工作及责任泛化致超额负荷,严重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工资与学校任务、学生课堂表现、成绩挂钩。

H校考核严格:日常坐班打卡需每日4次,缺卡一次扣80元。教学工作及学生课堂表现也是重点,查班老师、领导每天巡堂至少7次,逼老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一线老师尤其班主任工作量饱和。除教书育人,还兼行政事务、家校沟通、学生安全等。原为增强素养的会议和活动,因高频长效变味,沦为形式主义。

例如,小A参会包括:年级组教师例会、全校教师工作会议、年级班主任例会、全校班主任月会、备课组集备会议、考试周学科分析总结会、班级教师会议等。平均每周一场会,时长十几分钟到三小时不等。

会议主题大同小异,打乱备课连续性。行政表格任务多,重复填写学生基本信息,交不同责任人,消磨工作热情。

除教学,学校极重安全。学生是安全主体,任何时候发现情绪问题或逃课,老师需第一时间上报德育领导并主动寻找学生。

H校学生返校当天经历首次安保检查,由值班老师、门卫、生活老师组成检查组查物品。返校当周,班主任利用午睡、晚寝、上课时间查教室、宿舍。虽多重检查,但对想自伤的学生作用有限。

仅小A所在年级,高一学年23班均发生大小安全事件。每逢安全问题,领导问询必做,纸质留痕及处理成教师自保手段。

许多家长认为,学生送学校,所有问题老师负责。部分家长接到老师配合建议后,仍高高在上,不以为意,认为孩子越轨是老师没教好,甩锅老师。小A和同事在重压下身体素质下降,失眠、焦虑、结节、气虚成通病,影响身心。

教师人身安全与职业风险让老师"不敢管"。小A同办公室班主任常接科任老师反馈:一学生上课写小纸条被发现,有早恋倾向。班主任未及处理,学生晚自习到办公室索要纸条。

班主任讲道理,但学生很快没耐心,踢办公桌,夺纸条撕碎撒办公室,然后从手机存放处取手机,扬言"不读了"跑出办公室。因学生个子高大,是问题学生,办公室只有3名瘦小女教师,担心插手激化情绪伤害班主任,只得求助年级主任。

这种担忧非空穴来风,学生伤害老师的新闻真实存在。虽极端学生少,但老师心里嘀咕:作为家里顶梁柱,不敢用生命冒险。

校方责任规避和劝退机制,让一线教师缺乏避风港,归属感低。同事B是从公办学校退休的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突出,带过多名学生进名校。返聘H校后,B虚心学习,听年轻老师授课以提升学生成绩。

但因授课未用PPT,学生已习惯PPT教学,部分学生难适应。少数家长向学校反馈,领导未重视,多次反馈后,B突然被劝退。一代名师竟以"教学能力差"结束,其他老师知晓后担心自身处境。

三、搭建平等的对话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零成本"举报机制初衷优化教育,但随意举报下,倾向家长学生的天平让一线教师夹缝生存。改善局面关键在搭建平等对话体系。

家长与学校、教师矛盾根本在教育主体权责失衡,导致无法平等对话。现行举报监督机制是单线条家长对教师、学校的监督,一有举报,涉事老师只得以留痕证据自证,但举证苍白。

出现问题,处理者应实事求是,不先入为主认为举报人弱,而以客观中立立场处理,不让教师成"背锅侠",多听取意见,对恶意举报适当惩戒,减少恶性举报频率。

教育管理和学生惩戒细则,相关部门需更明确让教育者清晰。沟通与相互理解是减少冲突要点,家长与教师多包容和责任理解,才能减少社会不信任。

学生是家长与教师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工作围绕学生展开,家校师三方是共同体非矛盾体。只有彼此多尊重与理解,才能重拾教育纯粹,避免信任危机!

编辑:玥涵

国家文物局重磅宣布:9月推出"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专题展览和飞虎队常设展览,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