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1000座公园!这个宝藏遛娃地藏不住了,背后故事更暖心
你是否好奇,一座城市拥有1000座公园是怎样的体验?上海给出了令人惊叹的答案!2025年8月28日,随着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被正式官宣为第1000座公园,上海提前完成了“千园之城”的建设目标,各类公园总数已达1013座,标志着城市生态建设迈入了全新阶段。
当天,这座位于徐汇区华泾路190号、总面积约36公顷的公园,瞬间成为全城焦点。它不仅是上海绿化进程的里程碑,更是一个融合了生态保护、儿童友好与全龄共享理念的城市新客厅。公园延续了西岸滨江丰富的文化艺术气息,凭借一江一带交汇点的优越地理位置,自今年6月底全面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市民游客约370万人次。
公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其精心打造的3公顷“儿童友好”示范样板——森虫秘境。这里以“森林下面有什么”为主题,用本土昆虫为原型,巧妙设计出竹节虫秋千、千足虫躺椅、刺蛾茧探险洞、瓢虫攀爬架等9处无动力儿童游乐设施。这些创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建设前期华泾镇儿童“议事厅”孩子们提出的“多些昆虫元素”的金点子。如今,这里已成为沪上热门的遛娃胜地,孩子们在玩乐中认识自然,激发探索精神,该设计也成功入选了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除了充满童趣的游乐设施,公园内由2.7公里地面绿道与500米架空栈道组成的多维慢行系统,为市民提供了跑步和漫步的空间。4片帐篷草坪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各类活动场所,则满足了不同年龄人群的运动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其地面绿道设计还荣获了全球设计领域金奖——“美国缪斯奖”公园公共类金奖。
作为由环城绿带改造而来的公园,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坚持“生态优先”的最低干预原则,并非简单新建,而是致力让原有的生态系统焕发新的生机。建设前期,联合上海植物园科研团队开展了生态基底调查与评估,改造后乔木树种从24种增加到70余种,灌木增加约40种。通过设置“生态保育岛”,推广应用蜜源性植物,为两栖、鸟类、昆虫营造自然生境,公园甚至在改造后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昆虫拉步甲的身影。
公园还巧妙融合了文化元素。木作学社是由百年建筑原件拆除后重新搭建的仿古建筑,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联合华泾镇开展了非遗技艺社区文化艺术展,包含书画社优秀作品展、黄道婆纪念公园手工棉纺织技艺体验等。开园以来,已成功举办“黄婆故里·织印生辉”非遗艺术展、“自然共生·艺术童行”夏季生活节等70余场文化系列活动。
展望未来,公园计划进一步拓展“公园+”的内涵外延,提供研学教育、便民餐饮、艺术鉴赏等更丰富的功能,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休闲、运动、健身、漫步、观景、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自然沉浸式生态空间。而上海的绿色梦想并未止步,据市绿化市容局透露,“十五五”期间,上海预计还将新增各类公园5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再增加1平方米,让这座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游的大公园。
责任编辑: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