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升专现象引爆热议:市场务实精神的惊人胜利,大学教育何去何从?
你是否曾想过,大学四年后竟会回头读大专?"本升专"的出现,正是一场市场思维与务实精神的彻底胜利,它向大学发出尖锐警告:真正关心学生,就该全力以赴帮他们找工作!
撰文丨玥涵
近日,"本升专"话题再度席卷社交媒体,引发全网热议。
焦点锁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最新报道显示,2025年,该校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等专业明确招收本科生。校方透露,本科毕业生报名踊跃,2024年就已超额完成招生计划。
这一现象堪称"学历倒挂"——本科读完再读大专,颠覆传统教育路径。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考试通知(图 / 网络)
多数媒体以开放姿态看待此事,赞其为破除"学历迷思"、重新校准人生坐标的壮举。
话语虽美,却难掩其反常本质。
若早知需回炉重造,何苦耗费四年光阴?省下高中苦读和大学时光,岂不更高效?这种回炉是巨大成本投入,数年努力近乎付诸东流,背后尽是无奈与自救。
01
"本升专"并非新鲜事,几年前便已崭露头角。
《南方周末》曾报道,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招收超150名本科生,主攻心理咨询、营养健康等证书培训。
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教师透露,川菜烹饪班中三成学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青岛技师学院自2009年创办"大学生技师班",专招专科及以上学历者,2015年后本科生占比近三分之一,等等。
"本升专"的直接动力就是就业优势。
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名字便暗示其通向铁路系统等稳定大企业。青岛技师学院也宣称,学员多入职名企,薪资高于应届生平均水平。
宣传或有水分,但就业助力毋庸置疑,否则谁愿重复投入?
问题来了:为何大专反而好找工作?
02
核心在于大专对应岗位多属第二产业,而非高端服务业。
第二产业长期缺人。2022年数据显示,企业用人需求中38.7%集中在制造业。
人社部《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43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24个新晋职业中过半属制造业,占比高达54.2%。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近3000万,供需差距持续扩大。
如此看来,就业难似是伪命题——企业急缺人手,只要脱下长衫、换上工装,工作触手可及。
诡异反差从何而来?很简单:年轻人不愿进厂。
几年前便有"宁送快递不进厂"之风,媒体调研指出主因是"收入低、不自由",甚至有老板抱怨"买瓶水人就失踪"。
图 / 图虫创意
缺人必有缘由,工作环境心照不宣。
年轻人寒窗苦读、背负家庭期望,只为逃离流水线、投身服务业。
经济、金融、管理等本科专业,无不指向光鲜的"现代服务业"。
如今他们低头了——找不到服务业岗位,只得回炉读大专,求个就业保障。
"本升专"规模尚有限,但若成趋势,折射的绝非个人觉醒,而是产业格局天花板:劳动力淤积第二产业,向上通道受阻。
03
专科院校的务实努力不容忽视。无名校光环、不玩虚招,生存全靠就业硬指标。
一则报道细节生动:本科生读多媒体制作专业,名称直白如"××国际会议中心订单班",将甲方与工作内容赤裸写进标题,毫无包袱。
▲国际会议中心订单班招生简章(图 / 网络)
这才是正解。相比大学,专科更对学生负责。大学凭地位无忧经营,纵负面缠身亦不惧生源;网民妄言"分数线要降",实属天真。
专科却必须在市场中拼杀。名头不响、排名不入,唯一KPI就是送学生上班。
当大学沉醉于教学改革、成果通稿时,专科埋头联系企业、拉赞助、输人才,干尽脏活累活。
专科亦有压榨学生的丑闻,但生存逻辑根本不同:它以就业这最硬核教育KPI,打脸本科院校——你名气再大、专业再多,我能让学生有饭碗!
这或许不够优雅,高等教育"内涵"沦为就业,但绝非坏事。"本升专"的出现,是市场思维与务实精神的胜利,更是对大学的当头棒喝:
真关心学生,就好好帮他们找工作吧。
图 / 图虫创意
规模超5.8万亿元,我国数据产业年均增长率超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