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教育部学科专业改革试点曝光,未来教育将如何颠覆?
注意了!教育界正迎来一场巨变。8月28日,在教育部“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首场新闻发布活动上,气氛火热,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重磅宣布:以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针对学科专业设置中的“老大难”问题,教育部已部署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
试点经验如何突破体制障碍,实现大规模推广?教育部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试点成果不止于局部创新,而是推动系统性变革?
活动中,栾宗涛在回答记者玥涵的提问时表示,将从顶层破局、标杆引领、评估驱动、共享协同四大方面发力,推动改革从局部创新转向系统变革。
栾宗涛介绍,试点聚焦快速响应、分类建设、存量优化、内涵更新、多元评价等5方面21项任务,支持地方和高校“揭榜挂帅”,探索可复制模式。目前,18个省份、97所高校已报送290份试点任务书。突破性措施频出:天津、广东聚焦区域急需领域,探索任务驱动新模式;复旦大学试水“博士+硕士”双学位复合培养;湖北统筹部属和地方高校,一体化布局研究生、本科和高职学段。
“试点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探索出一批可复制经验。如何提升整体效果,是关键问题。”栾宗涛强调,下一步教育部将重点从四方面发力:加强顶层设计,破解政策难点;注重标杆引领,建立示范网络;强化评估激励,将试点成效纳入“双一流”评价;搭建全国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系统部署了相关工作,提出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供需对接平台、创新目录管理、完善分类发展、改革评价考核、优化激励引导等举措,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夜读丨探索“半故乡”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