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华芢生物第三次冲刺IPO,能否闯过III期临床“死亡谷”?

mysmile 27 0

背水一战!华芢生物第三次冲刺IPO,能否闯过III期临床“死亡谷”?

界面新闻记者 | 玥涵

你听说过一家公司,第三次递表港交所、核心产品仍处于临床二期、年收入几乎为零,却敢于直面近4亿元亏损和对赌死线吗?

就在8月15日,华芢生物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芢生物)再度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这已是它一年内的第三次冲刺。

作为国内极少数聚焦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伤口愈合药物的创新药企,华芢生物的核心产品Pro-101-1被誉为烧烫伤治疗领域进度最快的候选药物——但它面前的挑战,远比想象中严峻。

临床IIb期刚结束,III期“死亡之谷”的高风险与高投入已迫在眉睫;2023年以来公司亏损近4亿元,收入几乎忽略不计;更紧迫的是,一份对赌协议正高悬头顶:2025年底前必须拿到I类新药Ⅲ期批件、2026年底前必须完成IPO。

摆在华芢生物面前的,不仅是科学难关,更是一场资金、时间与市场的极限挑战。

直面Ⅲ期临床“死亡谷”

华芢生物成立于2012年,专注蛋白质药物开发,主攻伤口愈合治疗领域,尤其聚焦PDGF药物。此前公司曾两度递表港交所,却均因超时失效。这一次,它已没有退路。

PDGF,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在损伤后促进血管新生、调节炎症、刺激细胞增殖,是伤口愈合的关键生物信号。然而国内至今尚无商业化PDGF药物上市,原因在于其研发与生产壁垒极高——从基因序列改造、蛋白质纯化、质量控制到制剂储存,每一步都是技术深水区。

目前华芢生物拥有10条在研管线,7条基于PDGF技术平台。其核心产品Pro-101系列瞄准烧烫伤与糖尿病足溃疡治疗,均为重组人PDGF-BB蛋白药物,旨在直接加速组织修复和愈合。

其中最领先的Pro-101-1已完成IIb期临床,计划今年第三季度启动III期,目标2027年上市;Pro-101-2则正处于II期试验阶段,拟2030年推向市场。

Pro-101-1瞄准烧烫伤治疗,已在中国完成IIb期临床试验,目前处于最终报告阶段。公司计划今年第三季度启动Ⅲ期研究,目标2027年在中国上市;Pro-101-2专注糖尿病足溃疡,现于中国进行Ⅱ期试验,预计2027年第二季度完成该阶段,目标2030年推出。

然而从II期到III期临床,被业内称为创新药的“死亡之谷”。一位天津某医院的医学博士向界面新闻透露:“II期只在数十至数百名同质患者中验证初步疗效,III期则需扩展至数千名异质人群,变量激增、一致性难度极大;更严峻的是,II期观察到的疗效可能在III期因统计显著性不足或安慰剂效应而‘消失’,此前未暴露的严重不良反应也可能集中爆发。”

目前国内PDGF药物研发者寥寥。天士力医药曾有一条糖尿病足溃疡管线于2014年进入III期,但截至2024年4月,仍无明确进展披露。华芢生物能否率先破局,仍是未知数。

财务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2024及2025年前五个月,华芢生物营收仅47.2万元、26.1万元和0元,全部来自非核心业务;同期亏损却持续扩大,分别达1.05亿、2.12亿和7238.3万元,三年不到累计亏损近4亿元。

研发投入和行政开支是“烧钱”主因。期间研发支出合计1.63亿元,行政管理费用更高达1.99亿元。

来源:界面新闻编制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近30%,账面资金仅1.05亿元——而去年全年管理、研发与财务费用合计已达2.14亿元。现金流压力显而易见。

尽管尚无产品上市,华芢生物的估值却快速攀升。2021年至今通过三轮融资共获3.8亿元,但投资方也埋下了对赌条款:2026年底前必须上市,否则须按6%-8%年利率回购股份;B轮投资方还要求2025年底前取得I类新药Ⅲ期批件。

然而其核心产品Pro-101-1直到2025年4月才刚完成IIb期临床。留给华芢生物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核心股东研发浓度不高

界面新闻分析股权结构发现,华芢生物控制权高度集中,但创始人团队普遍缺乏研发背景。

贾丽加、王轲珑、张红波、李嘉焱四人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66.99%,但其中仅张红波具备生物医药企业运营经验,其余三人履历与医药研发关联度较低。

创始人贾丽加虽有27年医药行业经验,但主要集中在销售端;其子王轲珑作为90后总裁,此前职业生涯在汽车领域;李嘉焱则侧重金融与企业治理。研发工作事实上倚赖外部引进人才,如曾任军科院的翟俊辉、赵兴卉和成龙等。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产品Pro-101-2也来自外部技术转让——2013年从劲邦资本获取PDGF相关技术,并与军科院联合开发,华芢生物为此支付了2000万元技术转让费。

截至今年8月,公司研发团队共22人参与核心产品开发,但高管团队的研发浓度不足,为其创新可持续性埋下隐忧。

高管薪酬失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高管薪酬与研发投入的“倒挂”。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3991.5万元,行政费用则达4211.7万元;2024年研发开支9132.6万元,行政费用却飙升至1.17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研发投入3206.1万元,行政支出仍高达4016.3万元。

2023至2025年前五个月,董事及主要管理人员薪酬总额超过1亿元,同期公司亏损合计3.89亿元。其中2023年董事薪酬约640万元,2024年增至1220万元,涨幅达90%;2025年前五个月已支付540万元,同比增长16%。

更引人注目的是,90后总裁王轲珑2023年薪酬达427万元,2024年仍超260万元,显著高于其他董事。

王轲珑2023年薪酬,图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2021年Pre-A轮融资前三个月,贾丽加等人曾以1元/股大幅增资;随后在A轮融资中以17.13元/股向机构部分转让股权,套现2500万元。这一操作时机也引发市场关注。

三亚保利瑰丽酒店庆祝八周年,日本首家华尔道夫酒店启幕 | 一周旅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