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文件发布!城市竞争彻底洗牌,这些地方赢了?
文 | 玥涵
你发现了吗?城市竞争规则彻底变了。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一份决定未来城市格局的重磅文件悄然落地。
根据意见,国家将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时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的承载能力。
更早之前,全国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两个转向”:城镇化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阶段已变,逻辑已换。城市竞争,正式进入洗牌时刻。
单打独斗成为过去,“抱团竞争”的时代正式开启。
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布局合理的城市体系。
以往我们熟悉的“强省会”“强中心城市”,本质是单个城市的规模竞赛;而如今,比拼的是都市圈、城市群的协同能力——“一群人一起跑”。
一般来说,城市群、都市圈呈现同心圆结构,一个城市群可涵盖多个都市圈。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有哪些?
先说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双圈、长江中游——这5大城市群,站上国家发展的核心舞台。
文件明确: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全国虽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但发展能级与战略定位差异显著。
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是国家认定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成渝双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个被誉为“第四极”,一个正在冲击“第五极”,它们要扛起的,是带动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再看都市圈。“强省会”逻辑正在退场,“强都市圈”模式登上C位——重新划定大城市的辐射边界。
目前,全国已批复17个国家级都市圈,涵盖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重庆等核心城市。
但要警惕:规划获批≠真正成熟。绝大多数都市圈仍处于培育阶段,同城化更是刚刚起步。
据《国家都市圈发展报告2025》,深圳都市圈跻身“标杆型”;广州、南京、杭州都市圈属“领先型”;青岛、成都、武汉等属“发展型”;福州等7个都市圈仍处于“成长型”。
无论如何,“抱团发展”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未来不再是一个城市单打独斗,而是整个都市圈、甚至城市群组团出击。
超大特大城市,谁的实力更胜一筹?
文件提出: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支持其明确功能定位、做强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甚至配置全球高端资源、布局国家级科创平台。
这里所说的“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主要指各城市的《2035年总体规划》。目前,全国40多个重要城市的总规已获批。
这些规划,悄然划定每座城的未来天花板。
其一,以往的“九大国家中心城市”说法正在淡化,新的中心城市体系浮出水面。
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5座城市,被明确定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其他城市则更多依托区域或战略定位,如杭州、南京定位“东部中心”,武汉、郑州为“中部中心”,成都、西安是“西部中心”。
其二,科创与产业定位,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点。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组成“科创双中心”第一梯队,集国家科学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于一身。
其他城市也各有侧重:广州是“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西安是“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杭州锚定“数字经济创新中心”,苏州发力“高技术产业基地”。
其三,一批城市拿下“超规格”定位,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广州不但是国家中心城市,更是“综合性门户”——全国获此定位的只有京、沪、穗三城。
深圳虽未获中心城市的名号,却拿下“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实权定位。
杭州作为东部中心,加挂“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成都、西安定位“西部经济中心”;武汉是“中部经济中心”;沈阳则剑指“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各城市的交通等级、开发规模、人口上限也一一落定,影响深远。
城市扩容,闸门依然紧闭。
文件明确: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疏解非核心功能;中小城市可“按程序稳慎优化行政区划”。
这意味着,过去常见的“撤县设区”“地市合并”等扩张手段,短期内仍难以重启。
p>此前,合肥、成都、西安、济南、长春通过合并周边迅速做大,引发多城效仿。深莞惠合并、西咸一体化、汕揭潮联动等传闻频出。
但从最新政策看,超大城市的外延扩张模式已被叫停,“摊大饼”式发展宣告终结。
p>替代路径是“功能疏解”。北京、上海已在行动:引导一般制造业、区域型物流基地、专业市场向外转移,防止教育、医疗资源过度集中。
p>虽然城市自身扩容受限,但一些经济强县、特大镇有望获得更多管理权限,实现“实权扩权”。
p>人口收缩地区的区划调整,也可能悄然推进。
“大拆大建”成为历史,城市更新才是正解。
p>文件提出: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原拆原建,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
p>这一次的城市发展转向,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房地产。
p>当城镇化从“高速”转向“平稳”,当城市建设从“增量”转向“存量”,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已彻底改变。
p>在存量时代,房地产的核心不再是大规模新城建设,而是以旧改、城市更新为代表的存量优化。
p>值得注意的是,文件首次提出“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
p>这意味着,以往靠开发商主导的“推倒重建”模式可能转变,未来更多靠业主自主协商、集资、改造——业主享受增值收益,也自负成本与风险。
p>若成趋势,中心城区的“老破小”可能迎来价值重估,而郊区的“远大新”或将面临挑战。
p>房地产,终于回归理性发展常态。过去的黄金时代,真的结束了。
如果职场上的HR是“AI员工”,有多高效?有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