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四川消费市场创新迭出 文旅融合激发强劲内需

mysmile 3 0

活力中国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王梦敏 张晓华

"现在一天能卖几百碗凉粉,年轻时都没挣过这么多钱!"四川遂宁安居区海龙凯歌文旅园区内,七旬摊主谢其英在自家老宅经营的小吃店成了游客必打卡点。

"年画村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开发20多个系列100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德阳绵竹市孝德镇文旅发展中心负责人何艳青介绍,通过打造沉浸式年画体验场景,景区实现"到了绵竹就是年"的文旅消费升级。

"凤仪湾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亿元,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35%。"南充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表示,将持续拓展亲子研学、生态露营等多元消费场景。

连日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四川各地,见证巴蜀大地通过场景创新、文化赋能、科技加持等方式,推动内需市场持续升温的生动实践。

创新消费场景

绿皮火车变身为网红西餐厅,工业氢氧站改造为潮流酒吧,红砖墙巨型"成都"涂鸦成打卡地标——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通过工业遗址活化,已蜕变为年营收超14亿元的"国际时尚产业园"。

"北有首钢,南有红光。"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母涛介绍,团队保留厂房、烟囱等工业遗迹原貌,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沉浸式消费空间,实现业态、管理、效益、品牌四维提升,成为年轻人聚集的消费新地标。

园区内的蜀宴赋餐厅通过汉唐宋宴饮仪礼复原,让《凤求凰》《薛涛》等古典乐舞与餐饮深度融合。"客人用餐时不仅能品尝美食,更能体验一场文化盛宴。"餐厅负责人杨孜透露,周末预订需提前两周,文化主题餐位上座率持续保持100%。

类似的城市更新案例正在四川多点开花。南充六合丝博园将百年丝厂遗址改造为工业旅游综合体,窄轨小火车串联起厂史展陈馆、非遗织染基地,大型杂技情景剧《东方丝源》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丝绸文化魅力,2024年接待游客12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6亿元。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三星堆博物馆内,陕西游客李响正为孩子选购陶猪毛绒玩具:"这款文创原型取自博物馆文物,孩子玩着游戏角色同款玩偶,自然就了解了三星堆文化。"

作为现象级文旅IP,三星堆文创已形成文博衍生品、品牌联名、数字藏品等多元矩阵。博物馆文创门店负责人宋克花介绍,目前在售产品超2700种,年更新率达30%,30余个单品年销售额破百万。

"我们建立原创设计孵化机制,每月推出新品保持市场热度。"宋克花透露,通过设立现场快递服务点和离境退税服务,解决外地游客购物痛点。今年暑期馆内文创销售额突破3800万元,同比增长12%,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

在资阳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3D打印复刻的3米高紫竹观音造像,配合全息光影技术重现"东方维纳斯"的神韵。"全县500余处遗址的10万余尊唐宋摩崖造像,通过球幕影院、VR技术实现一站式体验。"中心负责人李忠良介绍,自5月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暑期日均客流突破3000人次。

资阳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园则通过10项室内科技体验项目和28项室外游乐设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旋转平台剧场《万世春秋》用全息技术演绎孔子生平,孩子全程看得入神。"游客许丽艺点赞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

华强方特(资阳)文化旅游公司营销总监陈湛表示,园区8月运营以来日均客流超2万人次,有效带动周边住宿、餐饮、零售等产业增收。

数据显示,四川"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2%、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国第五;2025年1至7月增速达5.6%,文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