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宇航全球开放航天动力试验基地在广州正式启用 填补华南产业空白

mysmile 8 0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99日,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在广州从化区举行落成仪式。作为国内首个具备液体发动机与火箭动力系统综合测试能力的专业机构,该中心同时填补了华南地区在液体运载火箭动力试验领域的空白。

这座国际化商业航天测试平台总占地1016亩,将为火箭动力系统提供从研发验证到量产测试的全流程服务,并计划向全球航天科研单位、商业企业及高等院校开放共享试验资源。

中科宇航副总裁、力箭二号总指挥杨浩亮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该中心拥有国内唯一的200吨级液体发动机试车工位和400吨级动力系统综合测试平台,辅以3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能力,可满足大推力发动机研制及商业化批量生产的试验需求,对突破火箭重复使用核心技术具有战略意义。

该试验基地的建成使广州形成完整的火箭研制产业链闭环。动力系统试车作为火箭研发中技术复杂度最高的地面验证环节,其试验能力直接关系到航天器首飞成功率。

我们构建了四重安全保障体系:试验设施按甲类最高防火标准建设,关键设备均采用3倍以上安全系数设计;建立标准化试验流程与操作规范;实施分系统冷调试+2-3轮全系统联调的双重验证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与预案准备。杨浩亮详细介绍了安全管控措施。

此次落成的试验中心是中科宇航在广州布局的第二大核心基地。位于南沙区的产业化基地已具备年产3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产能,形成南沙零部件生产+从化总装试车+南沙整箭集成的产业协同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广州商业航天产业链条。

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靳海澄分析指出,广州虽无传统航天产业积淀,但依托应用市场优势与区位特点,已形成黄埔星座研发、南沙火箭制造的产业集群。结合阳江海上发射基地与深圳卫星应用产业,广东正构建星箭产研+陆海发射的产业生态体系。

靳海澄强调:珠三角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使航天零部件采购半径控制在百公里内,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汽车产业的导航通信需求、农业山区的遥感监测应用,为商业航天提供了丰富的场景验证机会。

作为国内商业航天领军企业,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完成8次成功发射,累计将7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入轨总质量超7吨,具备单次发射50颗以上卫星的集群部署能力,多次承担国家级发射任务。

公司于今年8月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及2025上半年营收分别为2.43亿元和3624.13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48亿元、-3.11亿元,主要受巨额研发投入影响。

力箭二号单型号研发投入已达数亿元,现阶段亏损属行业发展常态。随着卫星互联网组网工程启动,大规模发射订单将推动业绩扭亏为盈。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关于成本控制策略,杨毅强指出火箭重复使用是降低入轨成本的关键:力箭二号一次性发射报价约3万元/公斤,已接近SpaceX猎鹰9号水平。2026-2027年实现回收技术后,成本有望降至1万元/公斤级。

从化试验中心已成功完成力箭二号一、二级动力系统试车,为该型号火箭研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作为我国中大型液体火箭可回收技术的核心验证平台,其将加速推进200吨级发动机研制与回收技术迭代。

目前力箭二号首飞箭已完成总装进入测试阶段,计划从9月起实施月度发射计划。四季度将执行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初样试飞船发射任务,后续还将承担星座组网、碳星试验卫星及常态化货运任务。

杨浩亮透露:酒泉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的专有发射工位即将竣工,为力箭二号首飞做好准备。2026年上半年将开展首次海上发射,同步推进海上回收技术论证。力箭一号今年仍保持6-8次的高密度发射节奏。

根据技术路线图,力箭二号将采用集束式回收方案实现单次发射成本降低60%,支撑年发射60次的任务需求。后续研制的力箭三号将实现火箭完全回收,目标构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杨毅强认为当前商业航天已进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新阶段:运载火箭需实现吨级以上有效载荷、高可靠性与低成本的平衡,同时建立自主可控的商业化供应链体系。

他预判未来5-10年将是商业航天爆发期:低轨星座规模化部署、火箭回收技术成熟、发射频次大幅提升,推动太空旅游、在轨服务等新业态发展。中科宇航研发的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已具备30次以上飞行能力,将作为微重力科学实验平台,服务载人登月等国家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