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增长8.99%!瀚蓝环境“三招棋”破局,背后藏何玄机?

mysmile 4 0

逆势增长8.99%!瀚蓝环境“三招棋”破局,背后藏何玄机?

你猜怎么着?正当2025年上半年环保行业仍处于“增量收缩、存量博弈”的深度调整阶段,有一家企业却杀出重围、逆势上扬——8月27日,“A股环保一哥”瀚蓝环境(600323.SH)发布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半年报:营业收入57.63亿元,同比基本持平,而归母净利润却大涨8.99%,达到9.67亿元!

这份成绩单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增长密码?是存量资产的精益运营?是百亿并购的协同发力?还是AI技术的深度赋能?今天就带你一口气看明白,瀚蓝环境如何在行业下半场步步为营、持续领跑!

存量挖潜|筑牢基本盘

环保行业已彻底进入“存量时代”,大部分地区基础处理设施趋于饱和。拼技术、拼运营,成了企业活下去、活更好的关键!行业专家直言:“释放存量资产的盈利潜力,已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法则。”

瀚蓝环境恰恰做到了——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持平,净利润却实现近9%的同比增长,靠的就是卓越的运营能力!

核心抓手,是其固废处理业务。

报告期内,该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49亿元,占比超50%;净利润更同比大涨24.51%,达到7.24亿元,贡献了近七成的净利!

更亮眼的是运营类业务的表现:剔除工程业务后,运营净利润同比增长26%至7.30亿元,收入占比超90%,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来看一组硬核数据:垃圾焚烧发电产能利用率达115%,锅炉有效运行超4100小时;吨垃圾发电量、上网电量分别提升2.60%和3.51%;厂用电率反而下降0.77个百分点!新增4座垃圾焚烧厂获评AAA级,行业最高运营级别,总数已达18座。

能源与供水业务同样稳中有进——能源业务营收18.65亿元,同比增长0.71%;供水业务营收4.58亿元,增长2.19%,产销率进一步优化。

盈利提升的同时,现金流也大幅改善:上半年存量回款超11.50亿元,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29.77%!而资本支出反而减少20.11%,真正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

百亿并购|注入新动能

如果说内部优化是“稳增长”的基石,那么对粤丰环保的百亿并购,就是瀚蓝环境“加速跑”的引擎!今年6月2日,粤丰环保正式退市,并购圆满落地——这不仅带来规模与利润的即时跃升,更打开了多维协同的增长新空间。

规模优势陡增,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仅6月单月,粤丰环保就实现净利润1.17亿元,为瀚蓝贡献约6000万元归母净利!并购后,公司垃圾焚烧发电规模跃升至97590吨/日,跻身行业前三、A股第一,服务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超1.1亿人口,成为广东、福建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

行业正处于“存量整合”窗口期,2024年全国垃圾焚烧项目中标规模暴跌60%。瀚蓝借并购避开红海竞争,以低成本斩获成熟资产,抢占核心区域,战略卡位极其精准!

“1+1>2”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并购后,瀚蓝在广东的在运项目处理规模达2.99万吨/日,区位优势大幅增强。公司迅速充实拓展团队,梳理出垃圾拓展、供热、AIDC等多个方向,新的盈利增长点正在酝酿!

管理整合同样高效:组织架构快速调整,1300余项事项纳入集团体系;团队融合、文化赋能、风控覆盖全面推进,为长期整合打下坚实基础。

最值得一提的是财务协同——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发债利率达AAA同业水平;粤丰总贷款降低约13亿元,利率从2.75%-4.75%降至2.50%-4.00%。

现金流结构也发生质的变化: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增加2.80亿元,自由现金流达到3.38亿元,其中粤丰并表就贡献了1.47亿元!

真金白银最终回馈股东:公司计划中期每股派现0.25元,合计2.04亿元,占净利润21.08%!2024年分红更是同比增长68%,并承诺未来三年每股派现年增不低于10%。现金流改善—利润增长—回报提升,这条正向循环链,正在清晰运转!

AI赋能|开拓新想象

行业下半场,瀚蓝环境不再满足于做一家“传统的环保公司”。

早在2018年,公司就携手阿里云打造AI垃圾焚烧大脑;近日,更是联合瑞泊科技、阿里云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构建环保大模型平台!依托日均近10万吨的处理能力、全国化场景与海量数据,打造“行业超脑+企业超脑”双驱动系统。

但真正的战略升维,是“垃圾焚烧发电+AIDC”绿色融合新模式!

瀚蓝近日与广东联通、深圳交通中心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绿色智算中心业务,构建“绿电+算力”能源梯级利用体系。公司全国64个垃圾发电项目年发电超100亿度,可稳定供给智算中心绿电;数据中心冷却则利用焚烧余热,显著降低PUE值。

这完美契合国家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80%的政策要求,更让传统环保设施焕新成为AI算力基座!环保业务边界被彻底打破,新的增长曲线已然打开。

业内人士评价:瀚蓝环境正从一家稳健的公用事业企业,蜕变为兼具绿色底蕴与科技前景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提供商。这一转型,不仅响应“双碳”目标,更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

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