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斯诺之路:国际友人如何冲破偏见,讲述真实中国?
各位读者,你知道吗?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打破认知壁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近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震撼发声:“过去,斯诺面对‘红区封锁令’毅然前行,走进窑洞,用亲身经历代替道听途说。今天,我们呼吁更多国际友人怀揣勇气,冲破反华‘政治正确’和‘寒蝉效应’,来中国亲身体验,走出‘新时代斯诺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为首的一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华,向世界揭露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注入国际力量。在抗战胜利80周年暨斯诺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次研讨会通过主旨演讲、专题分享等形式,深度回顾国际友人的贡献,探讨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弘扬抗战精神。
研讨会现场。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玥涵 摄
北大计划在2026年组织中外青年重走斯诺路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在致辞中强调,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客观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全球影响。“斯诺用笔和镜头架起桥梁,这一使命永恒。”何光彩表示,北大斯诺研究中心自1993年成立以来,持续研究斯诺精神,翻译出版丛书,举办研讨会,并开设相关课程。今年5月,在斯诺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北大联合全球16家机构发起国际友人研究联盟,并计划2026年组织中外青年重走斯诺路。
“当今世界,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至关重要。”何光彩指出,北大将发挥学术和人文交流优势,传承斯诺精神,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创新传播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共同的故事、情感,是国际传播的“通用语言”
研讨会上,王纲面向斯诺、拉贝、马海德等国际友人后人,深情表示:“回望这些身影,我们学到的是对温情的守护、对真相的敬畏、对文明差异的尊重,以及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信。”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在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主办方 供图
王纲强调,今天弘扬抗战精神,重申中国共产党历史贡献,是捍卫二战史观和国际正义。讲好新时代故事,需以历史为笔、正义为墨,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永恒。“中国虽无硝烟,但面临‘认知战场’。有些人戴有色眼镜看中国,甚至以遏制中国为‘政治正确’。有效的传播需‘走进现场’:过去斯诺走进窑洞,今天希望国际友人勇敢来华,亲身体验。”
王纲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需有打破偏见的勇气、踏遍青山的笃行、相信人民的力量,以及双向奔赴的共情。共同的故事和情感是国际传播的“通用语言”。“中国共产党从不掩饰困难,展现的是‘在困境中前行的力量’。今天的中国仍有‘成长的烦恼’,我们无需‘完美’滤镜。敢于展示不完美才是真自信。欢迎国际友人带着客观视角,向世界展现发展中的真实细节,让中国故事更深入人心。”
“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等项目正式启动
现场参会者包括国内外传播学者、媒体代表及高校师生,气氛热烈。
北大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赞叹斯诺的洞察力:“他向全世界介绍真实中国共产党,指出他们将带领中国走向昌盛。那时能看出这一点,需非凡敏锐。”钱乘旦认为,斯诺有强大正义感和认知力,而当下有人歪曲中国,我们需讲好故事,站在受众角度考虑内容和形式。
北大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表示,斯诺诠释了真正国际主义,其报道成为跨越时空的见证。人文交流中,共同记忆的人物是构建平台的主线,需代代传承、推陈出新。
美国友人斯诺的侄子埃瑞克·福斯特、英国友人柯鲁克之子柯马凯、德国友人拉贝孙子托马斯·拉贝,以及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分享了祖辈为中国抗战付出的努力和个人感知的鲜活中国。
“斯诺国际学者”等项目启动现场。
研讨会上,“斯诺国际学者”项目、“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项目正式启动。“斯诺国际学者”每年选1-2名海外专业人士,在北大从事研究传播;“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深入研究和展示;“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每年设定主题,组织全球媒体来华交流,培养知华友华力量。
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专题分享环节作分享。主办方 供图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日报社、CGTN、中宣部国际传播局主办,北大社会科学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