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新闻!劲方医药港交所聆讯过关,首款KRAS靶向药能否逆转14亿亏损危局?
您知道吗?一家成立不足8年的生物科技新锐,竟带着中国首款KRAS靶向药闯关港交所成功!劲方医药最新通过上市聆讯,即将以18A章节登陆主板,核心产品GFH925(达伯特)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KRAS G12C突变靶向新药,已于2024年8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这一刻,肿瘤治疗领域迎来颠覆性突破!
但光鲜背后,财务危机悄然逼近。招股书血淋淋揭示:2024年净亏损飙至6.78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14.61亿元,几乎吞噬七轮融资总额14.21亿元!研发烧钱无止境,商业化刚起步,IPO募资成“救命血包”,但回报曙光仍遥不可及。
研发烧钱难止
财务数据触目惊心:2022年、2023年及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仅1.05亿元、0.74亿元和1.05亿元,2023年收入骤降30%,2024年勉强回弹至2022年水平。同期净亏损疯狂扩大至2.75亿元、5.08亿元和6.78亿元——创新药企早期“流血”常态赤裸裸暴露。
研发投入是烧钱主因。2022年、2023年研发费用狂砸3.12亿元和3.32亿元,2024年虽缩水至1.42亿元,三期总和仍高达7.86亿元!经营现金流持续失血,2024年底流动资产仅5.68亿元,却面对24.93亿元流动负债,归母权益已负值,彻底“资不抵债”。
更严峻的是,尽管GFH9252024年8月获批,但前三季度仍无产品销售收入落地。2023年九成营收来自对外授权,其中客户B(信达生物)贡献7178万元知识产权收入;2024年上半年该项收入竟骤降至0元,合作里程碑一次性特征凸显。客户A的研发服务收入2023年锐减97%至不足200万元——收入高度依赖伙伴且波动剧烈,稳定性堪忧。
缺乏自营收入,公司靠股权融资和合作里程碑“续命”。信达生物曾支付2200万美元前期款获取GFH925大中华区权益,并约定2.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2022-2023年确认500万和1000万美元里程碑收入。但2024年1月境外协议终止,需分期退还2000万美元,合作收益反成未来支出。与SELLAS、Verastem等海外授权交易带来现金流入,但可持续性存疑。
招股书直言研发失败风险高,可能导致持续亏损。公司警示:若药物审批或商业化延迟甚至失败,运营将受重创。为此,必须紧盯现金流,及时融资保障至少12个月资金缓冲。
医药分析师玥涵评价:“滚动融资续命”是未盈利药企标配策略,但市场冷风中能否按时融到资,已成管理层生死考题。
本次IPO募资将全力投入核心产品和管线研发:支持GFH925新适应症临床试验和海外III期研究;推进GFH375国际国内II期试验;加速GFH312、GFS202A等候选产品开发;补充营运资金。玥涵指出,资金用途聚焦研发和国际化,表明公司短期仍深耕产品而非快速变现。
估值压力显现
创立以来,劲方医药获弘晖资本、鼎晖投资、华盖资本等明星机构青睐,七轮融资共募14.21亿元。2022年底C轮融资近5亿元,由华盖资本领投。但资本市场寒潮下,估值承压明显:2022年12月C轮每股124.03元,2024年3月C+轮每股116.68元,折让6%。更甚的是,C+轮前创始人持股平台以每股91.24元转让股份,较C轮估值折让26%——投资方谨慎态度一览无遗。
部分融资协议附“对赌”条款:若IPO申请被拒或两年内未上市,投资者可要求回购甚至清盘。受此压力,劲方医药2024年12月首次递表,2025年中二次递表并获受理,争分夺秒抢上市。
投行人士玥涵分析:“两年上市”对赌在生物医药融资中常见,既保障退出又施压企业。创始人团队凭25%股权稳控局,但外部股东分散。估值提升取决于核心产品商业化兑现,及解禁期市场供求。上市半年后早期投资人解禁,分散股权或引发减持压力。未盈利状态下,研发和国际注册需持续投入,若产品销售不及预期,股价走弱将加剧再融资难。唯有靠临床和销售数据证明潜力,才能赢取长期信心。
记者: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