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志愿者杠上鲁迅?绍兴网红墙画风波背后的思考
你知道吗?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附近的一面网红打卡墙彻底火了——它巨幅呈现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的沉思形象,却意外引爆一场历史与现实的激烈碰撞!
控烟志愿者孙女士在社交平台犀利指出,墙画中鲁迅抽烟可能“误导公众聚集吸烟”,并于8月22日通过“浙里办”投诉,强烈建议将姿势改为右手握拳。纪念馆回应:“事宜处理中。”孙女士自称长期聚焦禁烟议题。
被投诉的绍兴市鲁迅纪念馆附近的打卡墙
控烟守护健康,使命崇高。但岂能凭现代“正确”标准,肆意苛求历史人物,甚至对公共景观过度解读?
鲁迅生活在百年前,吸烟当时并非恶习。社会对二手烟危害无知,公共吸烟未违道德。用今日规范衡量历史,显然缺乏唯物视角。
鲁迅瘦削脸庞、持烟沉思的形象,早已深植公众记忆。纪念馆墙画艺术再现真实历史,何错之有?若为标榜控烟立场,强求古人“禁烟”,无异于绑架舆论与社会。
鲁迅众多经典照片和版画皆含吸烟动作。若因投诉抹杀这些历史影像,不仅扭曲真相,更浪费公共资源。试想:今天投诉吸烟形象,明天会否因“仇猫”文字批判鲁迅?长此以往,公共形象肢解,文学作品动辄得咎。
互联网时代,投诉门槛低易获关注,创作却需智慧。任何脱离历史背景、违背集体记忆的诉求,纵使“政治正确”,也不应轻率推行。
近期,类似捕风捉影的投诉频发——它们消耗社会注意力,浪费宝贵资源。例如,无锡地铁东林书院海报因男子持水瓶姿势被臆断“不雅”投诉,核查虽无事,部门仍换海报,典型资源浪费。
主观“不雅”臆断迫换海报,控烟理念强求历史“禁烟”。这种“一人投诉,社会埋单”现象,绝非健康舆论生态。鲁迅墙画未误导吸烟,反是牵强举报传递不良导向:靠“找问题”调动资源博关注。
宣传控烟值得肯定,但凌驾历史事实、绑架艺术创作、耗费行政资源,则走向反面。对这些打着“正确”旗号浪费资源的过度投诉,亟需降温,让公共讨论回归理性。
5集纪录片《为了和平》:宋庆龄故居文物讲述和平外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