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检查骤降30%!企业迎利好,监管如何“宽严相济”不失位?
嘿,你听说了吗?司法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行政检查数量同比大降30%以上,入企入户检查减少48.3万次!自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各地部门严格执行,稳定了市场预期,让企业能放心干事、安心发展,氛围超赞。
但检查减少,也有人嘀咕:会不会导致执法“宽松软”,风险隐患查不到位?别担心,《意见》明确,“既要防止检查过多和执法扰企,又要保证必要的检查有效开展”。涉企行政检查必须拿捏好“宽与严”的界限,既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又要把该查的查透,杜绝“检查真空”和安全隐患。
在法治轨道上,“宽”与“严”根本不矛盾。行政检查既能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又能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公共安全。为企业营造宽松环境与保障人民安全,都是依法行政的目标。事实上,在减负的同时,检查精准度飙升:北京检查数量降72%,但发现问题率提高26%;宁夏数量降31%,发现问题率提高35%。
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这体现的是执法水平和治理智慧。
如何减少入企又能提升发现问题能力?数字赋能来助攻!多地大力推行“扫码入企”、非现场检查等方式,比如安徽开发“行政检查码”,实现“发起任务—亮码检查—评价反馈—督促整改”闭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完美平衡严格检查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如何避免“一刀切”?差异化监管是妙招。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建立分级分类检查制度,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经营规范、信用高的企业少检查;管理差、风险高的企业多检查,从而精准加强管理。
“该严则严,当宽则宽”,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精髓。整治随意检查,实现有效监督,特别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务求实效、决不“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并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高温天店铺门口频现“空调雨”,如何多方协作解难题?这需要企业、社区和政府联手,制定规范措施,确保排水安全,避免扰民和安全隐患。
记者:玥涵 编辑: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