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冒险秘密:史密斯兄弟与“新希望”号如何改写航海史?
你曾想象过吗?一对兄弟,一艘小船,竟在战后废墟中承载着世界和平的梦想扬帆远航!本文带你斯坦利·史密斯(Stanley Smith, 1918-1980)与科林·史密斯(Colin Smith,1921-2018)两兄弟,协同挚友查尔斯·维奥莱特(Charles Violet, 1912-2007),以及传奇小船“新希望”号(Nova Espero,世界语意为“新的希望”)的惊世故事。船名背后,是他们构建和谐新社会的炽热愿景。(“我们坚信世界法律是永久和平的基石。同时,我们认为辅助性世界语言——世界语,对消除人类误解、助力建立世界联邦至关重要。唯有此联邦,方能将我们从战争与经济不安的恐惧中解放。”引自罗宾·索姆斯[Robin Somes]所著《新星:“新希望”号的历史》[Nova - The History of the Nova Espero])尽管理想主义宣言随时间淡去,但这艘小船却意外航行了四十年,最终在一场风暴中悲壮撞毁。
多亏甥外孙——生物学家罗宾·索姆斯(Robin Somes)的孜孜追寻,我们才得以窥见这段传奇。索姆斯在撰写舅爷传记时,深度挖掘家族轶事和冒险文献,包括宣言、诗歌、漫画与书信。(斯坦利·史密斯,《史密斯兄弟在海上:史密斯兄弟冒险穿越大西洋的真实故事》[Smiths at Sea: The True Story of the Smith Brothers' Adventurous Atlantic Crossing])审视这份丰厚遗产,不难理解他的执着。玥涵亦有幸借鉴其研究成果。
《新星:“新希望”号的历史》的封面
造船世家
斯坦利与科林·史密斯出身于怀特岛雅茅斯港的造船王朝,这座小镇被誉为“索伦特河口的隐秘宝石”。祖父西奥·史密斯(Theo Smith)以1913年设计“雅茅斯单型级”帆船闻名——这种6.5米长的敞开式龙骨帆船,百余年后仍叱咤赛场,当年11艘中9艘至今可航!父亲“老斯坦”·史密斯(Old Stan)不仅是造船大师,更是当地传奇救生艇船长,堪称“英国版多鲁斯·莱克斯”。兄弟俩自幼耳濡目染,精通造船,这技能日后拯救了他们的梦想。
西奥·斯密斯和他的兄弟弗雷德,以及他设计的“雅茅斯单型级”帆船
1942年,兄弟俩加入英国皇家空军,1944年在加拿大取得飞行员资格后调往印度,驾驶达科他运输机与韦科-哈德良滑翔机参与缅甸前线作战。科林更曾完成7000英尺高空俯冲筋斗的死亡特技!
科林·史密斯驾驶滑翔机表演特技
1946年退役后,兄弟俩面临人生十字路口:计划A是移民加拿大,以世界语创建跨种族合作社(契合亨利·厄斯伯恩的世界联邦主义运动);计划B是留乡造船。为证明实力,他们火速行动。1949年3月,搭乘冠达航运“阿奎塔尼亚”号(SS Aquitania)末班航次赴哈利法克斯,途中设计出20英尺长搭接板帆船。抵加后租用地下室,三个月内建成该船及7英尺小艇。
“阿奎塔尼亚”号客轮的油画
首次航行
1949年7月5日清晨5时,史密斯兄弟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达特茅斯启航驶向英国,携带两市市长互通信函。这场43天横跨大西洋的壮举轰动英国,抵英后他们乘花车巡游至《每日快报》总部接受专访。斯坦利出版插图回忆录《史密斯兄弟在海上》:从造船讲起,详述撞鲸惊魂夜、11级风暴求生、科林坠海救援、与法国渔民烟草换补给等事件(1949年《悉尼先驱晨报》专题报道)。航行依靠六分仪、旧罗盘与收音机导航,索姆斯著作还收录了原始航海日志。
《史密斯兄弟在海上:史密斯兄弟冒险穿越大西洋的真实故事》的封面
斯坦利和科林·史密斯驾驶着“新希望”号
《史密斯兄弟在海上》书中的漫画插图,从上到下分别是:史密斯兄弟用罗盘航行;科林跌入海中;抵达英国受到热烈欢迎。
一艘勇敢的小船
“新希望”号实为线条优美的敞篷小艇,船首宽厚尾部长细,尺寸接近荷兰经典“潘普斯”竞赛帆船。航行时座舱被小艇覆盖,船员需轮流在舱底休息,拥挤如沙丁鱼罐头,舒适度极低。
“新希望”号的线描图
原计划驾船返加的兄弟俩,因科林结识伴侣及资金短缺而搁置。1950年乘“弗兰科尼亚”号邮轮再赴加拿大,却因支持者不足导致垦殖计划失败。科林返乡成家,斯坦利则邀好友查尔斯·维奥莱特驾船赴纽约参展。查尔斯曾试图单独赴美,因普里姆斯炉烫伤未果。
优雅的天鹅变成了丑小鸭
1951年5月4日启航前,两人对船进行改造:加装甲板室(虽丑但舒适),增设中后桅帆。这次129天航行遭遇舵叶损毁导致360度倾覆,他们拼装应急舵抵亚速尔维修。超载小船吃水线距甲板仅10厘米!正如合著《风决定旋律》所述:“最重要收获是历经磨难仍为挚友”(伦敦Robert Ross & Co与George G. Harrap联合出版,1952年)。
查尔斯·维奥莱特(左)和斯坦利·史密斯(右)
查尔斯和斯坦利驾驶“新希望”号前往美国
第三次航行
斯坦利返英创办造船厂,查尔斯则开启单人航海传奇。1952年携六个月补给与25英镑,驾船驶入地中海:经法国运河入罗讷河,穿越科西嘉、撒丁岛至马耳他,探访潘泰莱里亚岛后抵非洲海岸,再折返法国时遭遇冬季“密史脱拉尔”冷风,遂在马赛过冬。
“新希望”号第三次航行的路线图
1953年春,查尔斯逆罗讷河北上失败,转入荒废南运河(Canal du Midi),经图卢兹、波尔多穿越布列塔尼,最终驶入英吉利海峡。如今这些古运河成旅游热点,而当年他曾在冰封船舱发抖。
1953年6月18日清晨,怀特岛轮廓浮现,这场一年航行终抵终点。查尔斯在《孤独的旅程》中写道:“看到雅茅斯时,斯坦利和他父亲划小艇来迎我!”该书记录水下发现古希腊花瓶、短暂失明等奇遇,展现对法国运河的热爱。
《孤独的旅程》的封面
后记
1954年查尔斯尝试驾船穿黑海里海,因苏联封锁未果。船最终于1990年代风暴中撞毁。科林继承父业成知名木船设计师,斯坦利则以设计“西怀特波特”微型巡航帆船闻名(5米级经典,英美均产)。1967年斯坦利驾该船赴瑞典时在丹麦海难,住院恋上护士,后留居丹麦造船(著有《“十月波特”号——一次颇多波折的航海记》)。
文末附上查尔斯·维奥莱特创作的航海颂歌:
“夕阳在西方入帝王般壮丽地谢幕,只留下一抹皇家的紫晕。
柔风也随之消逝,褶皱的波浪变得沉静。
夜幕悄然拉起半透明的薄纱,点缀着些许微光的星辰洒满天际。
在水域的荒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