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重磅发声!资产质量惊人逆转,未来趋势已明朗?
界面新闻记者 | 玥涵
你注意到了吗?就在刚刚,中信银行2025半年度业绩发布会爆出重磅消息!
8月28日,中信银行召开2025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界面新闻记者就资产质量提问时,该行副行长胡罡回应称,中信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零售业务不良实为近年行业共同挑战,尤其去年以来备受关注。但他透露,上半年该行大幅强化零售风险管控,多项前瞻指标显示,零售不良正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更早一天,8月27日,中信银行刚刚交出2025半年度“成绩单”:实现归母净利润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营业收入1057.62亿元,同比下降2.99%。
摒弃规模情结,专注效益和质量
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在现场介绍,上半年该行积极开源稳息差、拓中收,二季度营收降幅已较一季度收窄。成本端则多管齐下,资金、运营、风险成本全面压降,有力支撑利润增长。资产质量指标持续稳定——不良率连续六年下降,拨备覆盖率四年连升,向好趋势明确。
芦苇向界面新闻强调,中信银行已摒弃“规模情结”,转向效益与质量并重。零售第一战略将纵深推进,下半年重点仍是稳息差、推动活期存款有效增长。
他补充说:“我们绝不以削弱风险抵御能力换取短期利润,增长更有底气、更具成色。”具体表现在:表外融资增速快于表内资产,一般贷款增速超总资产,存款增长优于总负债,财富管理规模扩张更是领先存款增长。
“下半年我们将借势政策东风,深化‘五篇大文章’与‘五个领先’银行建设,有信心持续优化ROE稳定性,提升投资者回报。”芦苇表示。
零售风险是行业共性问题
2024年以来,银行业零售资产质量压力陡增。界面新闻注意到,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乃至城商行在零售业务扩张的同时,不良率却不降反升。
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回应界面新闻称,该行资产质量整体平稳:关键指标向好、前瞻指标改善、财务资源消耗降低,同时问题资产价值回升,清收回拨利润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71.34亿元,较上年末微增0.98%;不良率1.16%,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207.53%,较上年末略降1.90个百分点,但较一季度回升0.42个百分点。
胡罡直言:“零售不良是行业共性难题。”但他强调,上半年中信银行已从多维度加强风险管控,调整产品与客户结构——37家分行个贷部门内嵌风险负责人,加大按揭贷款投放(增量居同业首位),85%按揭客户分布于一二线及人口净流入城市;同时提高信用贷和信用卡客户门槛,加速风控模型迭代。
展望下半年,胡罡表示前瞻指标普遍改善:个贷与信用卡“不良+关注”率双降,消费贷和按揭相关指标亦较年初下降,零售风险整体可控。
谈“反内卷”:银行业息差将企稳
“反内卷”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芦苇认为,反内卷政策与息差中性货币政策将共推银行业净息差逐步趋稳。一方面,反内卷政策规范行业竞争,引导银行平衡实体经济支持与自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存贷对称降息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助力银行压降负债成本。
但他也指出,利率下行环境中息差仍承压,资产价格低位运行、高收益资产陆续到期,将继续拉低资产收益率。
芦苇称:“过去三年中信净息差持续跑赢大市,今年初压力较大,但我们通过优化支付结构实现二季度息差趋稳。上半年合并口径息差1.63%,同比下降14bp,但二季度已优于一季度。”
胡罡进一步分析“反内卷”对信贷业务影响,指出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相比,本轮有三点不同:目标聚焦提质而非单纯限产;覆盖行业包括传统与新兴;手段倚重行业自律与市场化出清。
他表示,新兴行业前景广阔但面临两类过剩:一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供给过快导致重复投资;二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行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
下一步中信银行将分类施策:对“短期过剩、长期需求大”的行业,精准把握政策、技术趋势,进退结合——支持龙头与潜力企业,退出经营压力大的腰尾部客户;对“结构错配”领域,加强高端制造支持,退出低端制造;对传统收缩行业,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线,支持龙头并购重组与产能升级,退出低效产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