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大元帅”为国家战时最高军事长官。掌管战事;因军权太重。故由亲王担任。
一般说来。“兵马大元帅”为非常设官职。乃临时委任。只有当国家出现战乱、面临危机之时。方才临时设置兵马大元帅。由亲王出任。掌管征伐。为战时最高军事长官。战事结束。即解其职。兵马大元帅由亲王挂名。副元帅实掌军政。
唐“安史之乱”时期。安史叛军兵势甚盛。连陷大唐东、西二京(洛阳、长安)。皇帝蒙尘。国家岌岌可危。唐肃宗于757年闰八月置天下兵马元帅。任命皇长子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统率二十万大军收复西、东两京。
五代、北宋时有天下兵马大元帅。但亦非常置之官。
北宋末年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下旬。金东、西两路南侵大军先后渡过黄河。进抵京师(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城下。闰十一月十八日。宋钦宗任命九弟康王赵构为天下(一说河北)兵马大元帅。掌率天下兵马。许以便宜行事。尽快调遣河北所有兵马迅速入援京师(二十五日京师失陷)。十二月初一。康王于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开设大元帅府。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于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高宗遂罢大元帅府。后不再复置。
辽北面官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以太子、亲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但已与中原王朝的兵马大元帅性质不同。
综上可见。身系国家安危的“兵马大元帅”有三个主要特征:1、非常设官职。乃临时性质。兵罢即解;2、为国家战时最高军事长官。掌天下兵马与征伐;3、亲王担任兵马大元帅。
其他观点:
兵马大元帅。中国古代最高军职。总领军政。掌征伐。类似于汉朝官制中的大司马、大将军。
大元帅是全军之最高统帅。
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晋)作三军。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当时元帅意为军中主将。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
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唐朝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后又置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与行军元帅等。为战时最高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文武官任统帅则称总管。
北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
元朝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以元帅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
明朝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元、明两朝的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
清朝以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如光绪皇帝。
其他观点:
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貌似处出于章回小说。历史上好像没有这种说法。
岳飞传。杨家将。赵匡胤下河东。呼延庆打擂。四望亭全传。罗家将等。这些演义类小说。有兵马大元帅的说法。
比如四望亭全传。余谦最后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余谦是骆宏勋的仆人。骆宏勋最后只是总兵。余谦却当上了兵马大元帅。而且余谦只有武力。毫无谋略。这明显是演义小说取悦底层人们渴望发达的心理来书写的。
周朝有诸侯。秦朝有领兵大将【临时的虎符。可以调兵】。汉朝有大将军。唐朝有节度使。
其实。东汉末年的州牧和唐朝的节度使。算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了。他们在自己的辖地。拥有最高话语权。对朝廷。也是听调不听宣的。
所谓天下兵马大元帅。真的是演义小说的称呼罢了。
大家熟悉的年羹尧。节制十一省兵马。全盛时期连雍正都忌惮三分。但年羹尧也不是什么天下兵马大元帅。只是节制兵马较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