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膏药旗 二战日军为何残忍

1,我们经常在抗战电视剧中看到这么一幕,日军总是在刺刀上悬挂膏药旗,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一支飞扬跋扈,无恶不作的部队一样,那么悬挂膏药旗有什么作用呢?其实这一行为根本不利于近距离搏斗,纯属多此一举。当然电视剧也并非杜撰出来的,实际上有一部分日军会在刺刀上悬挂膏药旗,但不是所有日军都会这样做,一般情况下七到八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悬挂膏药旗,这体现了日军的一种战术。首先在近距离搏杀中,需要有人指挥作战。用一面小小的旗子来指挥战斗在我国明朝军队中就很普遍,尤其是戚继光的军队中就使用了大量的旗语,多次重创了倭寇。除此之外很多国家都使用过。日军也不例外,在日军队伍中悬挂膏药旗的一般都是伍长,相当于班长的作用。在近距离的搏杀中,日军很讲究群体配合,在关键的时候就可利用伍长的旗帜达到快速收拢部队的目的。其次,悬挂膏药旗是日军的一项军规。日军规定,一旦双方进入拼刺环节后,所属部队要立即向伍长靠拢,进而指挥士兵以多打少。在二战初期,盟军都不解其意,损失不少。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拼刺刀只是相对于东方军队而言,对于具有装备优势的西方军队来说根本不屑一顾,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就使用火焰喷射枪专门压制日军的刺刀战术,而且美军看到一个悬挂膏药旗的日军出现,就会使用火焰喷射枪重点照顾。(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第一军情开通抖音账号啦,请大家多多关注哦。)

2,日军喜欢白刃战,这个我相信大家也都了解一二。在二战时,由于当时日军装备的落后,同期的强国军队已经进入速射武器时,日军仍旧使用仿造德国1898年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三八大盖步枪。在美苏强国面前,这种老旧的武器没有太大的优势,因此日军一直在强调白刃战,借此来弥补装备上的差距。日军的白刃战水平相当不错,新兵入伍后第一件事就是严格训练白刃战的拼刺技巧。这种白刃战,也是有章法有战术的。而通常手持刺刀绑着太阳旗的士兵,就是指挥白刃战的临时战术核心。在日本军队的军衔中,除了将官、佐官和尉官之外,还会有曹长、军曹和伍长等军衔,这些军衔并不是军官,而是高等士官,通常都是久经沙场,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这白刃战中,这些老兵们就起到了一个临时指挥几个人进行拼刺配合的作用。在白刃战过程之中,通常都是依靠这些老兵刺刀上的日本军旗来传递信息,在近距离战斗中,日军利用旗帜可以实现快速的收拢部队,进而指挥士兵以多打少。除此之外,在白刃战之中,有些日本士兵是不退子弹的,随时都准备在后面打黑枪。到了二战的后期,各国军队逐渐的摸清了日军战术规律,知道此道上绑着国旗的都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因此在战斗过程中,先打掉这些老兵。欢迎关注,祝你幸福。以上。

3,在步枪上悬挂一面日之丸的鬼子兵,一般都是有经验的士官,也就是比较基层的指挥员,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这样的日军一般都是伍长,说得玄乎点是为了步兵之间更好地协调配合,毕竟伍长就和普通士兵没两样,单单从穿着上很难看出谁是伍长,这就需要一个识别标志了,悬挂有日之丸旗帜的步枪就代表了伍长的身份,方便普通士兵识别。但我们也不能过分解读这个标志的作用,二战期间全世界各国的军队很少有伍长,但基本都有班长(手下10几个人),没见谁家的班长也悬挂旗帜标明身份的,最多都是携带冲锋枪标明身份(不全是,不因为这个抬杠),至少说明这不是战斗中必须的选择,之所以标新立异,和日本人独有的文化有关。就像封建时代的日本武士们,喜欢华丽的盔甲、夸张的头盔、同时装备长短刀一样,你敢说这些装备能提高战斗力?尤其是那把长度在300~600毫米之间的短刀?实战中肯定是没多大意义的,这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已。在步枪上悬挂一面旗帜也是象征性的作用,或者说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由于伍长是很低级的指挥官,在日本旧军队时代,每个官都想带一把指挥刀,其目的不是为了方便白刃战,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炫耀自己的荣誉,比如曹长之类的指挥官都有条件携带指挥刀了。曹长类似于我们熟知的上士,下边还有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一般担任副中队长,特殊情况下担任等级稍高一些的指挥角色,军曹一般带领100多个士兵作战,所以他不需要亲自到一线参战,别说拼刺刀了,就连开枪射击都很少,因此他有条件携带没什么实际用处的指挥刀。但是,比曹长等级更低的军曹、伍长就不行了,就像其他国家的排长、班长都要到前线厮杀一样,他们往往要带领1个分队、1个伍队到一线参战,亲手射杀敌人或者加入到拼刺刀的大混战都是家常便饭,因此这些日军的基层军官的装备与士兵无异,基本都离不开步枪。但是作为指挥官的一种,他们也希望获得不一样的荣誉标志,不能佩戴笨重无用的武士刀,挂个日之丸太阳旗就成了折中的选择,没有资料显示这种标着是日军的官方规定,应该是低级军官自发形成的习惯。(这种旗帜在日军当中很普遍)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日军伍长、军曹都会带一面日之丸太阳旗,这要视情况而定,毕竟日军的指挥编制没有那么固定,它们的编制对战术的依赖更大一些,比如身为陆军大佐的一木直清在登上瓜岛之后,手下只有不足1000人的战斗群,跟随他在泰纳鲁河河口全部玉碎的更是只有可怜的500多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坚持原有的编制就是自欺欺人,一木大佐自己也就是个营长而已,总不能让他指挥100多个携带日之丸太阳旗的伍长带队冲锋吧!如果再算上军曹、曹长,这支部队当中的三分之一都是官,明显不符合实际需要。简单来讲,日军在步枪上悬挂太阳旗,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这一点和指挥刀一样,是低级军官追求荣誉标识的结果。

4,日军并不会在刺刀上挂旗帜,旗帜是挂在枪管上的。挂太阳旗的时候也很少,这很容易与军旗弄混,他们一般选择挂“日之丸”旗,也就是膏药旗。挂旗的日军,属于战场上需要重点关照的对象,因为他们是日军分队以下的最基层战术组织单位——伍长。旧日军没有班排制度,他们的最小建制为“分队”,人数少的有8人分队,一般为13-15人分队,分队长的军衔是“军曹”。执行战斗任务时,日军会分成2-3个五人队,与我军后来的“三三制”非常相似。日军的分队长会独带五个人,伍长带五个人,余下的是轻机枪组。有时候也会让伍长带着两个伍八九个人,分队长自己带着轻机枪、掷弹筒打支援。倘若分队长不幸战死,伍长也可以接过指挥权,带领全分队继续作战。在那些最激烈的战斗中,伍长和分队长会形成前后呼应的走位,既弹压逃兵,也督促和配合作战。伍长往往会使用那些超期服役的“兵长”和上等兵做手下,确保对部队的控制。而且日军有伍长旗、小队旗、中队旗等一堆旗帜,最顶上还有大红的天皇旗,唯独没有分队旗,所以有时候伍长旗也能提供一下日军间的识别,后面一看就知道有多少分队上去了。总之,有“伍”这个单位存在,日军可以在分队中变换出很多灵活的阵型,更充分地执行战术。所以日军中会给分队长、伍长配上旗帜,以供在战斗中让士兵明晰的看到他们的位置,让五人小组更具凝聚力。但是在实际中呢,通常都是伍长配旗分队长却不配,因为到军曹、伍长这个级别其实已经可以带指挥刀了,许多军曹俨然一副挎手枪、提指挥刀的军官模样,臭屁的很(就是个班长充大蒜头)。日本认为,“伍”来自中国的周朝,基层伍长作为五人组的头目定义,被日本军队学用,在江户时代极为流行。明治维新以后,仙台藩继承了江户时代的五人组编制,重新设立了“伍”这个单位并任命了伍长,这些军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旧日军。实际上,这些伍长旗还寄托着“部队文化”,不少旗帜上会写字,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情感。比如分队中的士兵会在旗帜上写下名字和寄语,这就等于是分队花名册了,一旦全员死光光,把这面旗帜带回去就算魂魄归乡。又比如上战场前曾接受到某某地方的慰问,许多人也会在国旗上写满寄语,让士兵们挂着上战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ek58 » 膏药旗 二战日军为何残忍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