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华棘鳅 背上带刺

刀鳅其实是分为两种。很多人其实并不认识。只知道它叫刀鳅。实际上我们常见的一种刀鳅其实是长不大的。通常最大的体格也就在二三两重。这种刀鳅。又叫中华刺鳅、钢鳅。是属于淡水鱼的一种。这种中华刺鳅在我国的分布不算广。主要分布南方的各大水系、湖库、沟渠里。体型是细长。鱼背鳍上有一排倒刺。鱼嘴呈现细细尖尖状。

(这是刺鳅体格不会太大)

另一种刀鳅。单尾却能长到1~2斤重。在资源环境好、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甚至能长的更大、更重。这种刀鳅的学名叫大刺鳅。又叫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等。从外形上看。似乎鱼刀鳅没什么区别。但体表花纹要明显亮于刀鳅。而且大刺鳅就是我们不常见。却能长得很大的一种“刀鳅”。

(这些才是大刺鳅)

一、身价不菲的大刺鳅农民少养殖的主要原因。

大刺鳅它是属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为7~30℃。适宜生长水温为20~29℃。喜欢栖息在高原溪流和低洼的湿地的水域。它常年栖息于水底。喜欢藏匿在有鹅暖石、岩石和沙石、砾石的区域。

野生的大刺鳅分布很多国家。但在我国的分布不算广泛。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和南方的部分水质较好的湖库当中。以前没人养殖野生的大刺鳅。其中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一是种鱼稀缺。根据野生的大刺鳅怀卵数量来看。一年大约有5000千多颗。在自然环境下这点鱼卵只能说是太少了。排除各种因素后 最后能长大的几乎所剩无几。所以要想养殖大刺鳅。首先就要解决鱼苗问题。

(大刺鳅鱼卵)

二是很难规模化。由于鱼苗的稀缺。就导致了很难大规模化饲养。搞水产养殖如果不能成规模。养殖几百条、上千条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不成规模就很难取得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无人饲养的另一个原因。

随着水产繁育的技术突破。如今大刺鳅已经能成功的人工繁育了。在2006年。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对人工驯养的大刺鳅亲鱼进行了人工催产。而后再进行人工受精。并且获得受精率达90%以上的受精卵一批。水温在28~30℃的环境下。受精卵历时约53小时孵出大刺鳅鱼苗。


(人工繁育的)

解决了鱼苗问题。就一定会有人养殖。目前。在两广地区已经有很多人养殖大刺鳅了。而且大刺鳅在人工繁育、饲养的情况下。比野外环境中生长的要更大一些。大刺鳅。由于肉质细嫩、口感细腻。且营养价值高。并且具有益气壮阳和消渴利尿等功效。所以一上市就深受大家的喜爱。


(钓获的野生大刺鳅)

不过。虽然大刺鳅已经能人工鱼苗。但鱼苗的价格居高不下。市场上销售的人工饲养的大刺鳅价格也非常高。部分地区售价达到100元左右1斤。不过养殖的成本也很高。这也可能是农户不愿养殖的另一种原因吧!

其他观点:

刀鳅鱼沾着泥鳅的鳅字。所以我们可以想见它们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滑溜溜的一种鱼。不同之处在于刀鳅鱼背上有倒刺。这也是刀字的由来。刀鳅鱼现在的市场情况是有价无市。价格很高。但农民养殖的却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1、受众群体少。可能光看这个题目。很多人就会有疑问。啥是刀鳅鱼啊。尤其是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人。几乎在水里或者鱼货市场上都没有见过这种鱼。其实不怪大家。这种鱼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淡水鱼。且对水质要求很高。只要稍有污染的水域。这种鱼都存活不了。所以知道的人少。买的人就少。很多农民就不敢轻易养殖。

2、前期投入成本高。前面提过了。刀鳅鱼对环境要求还是蛮高的。喜欢有水草的浅水和流动的水域。水质要求清洁无污染。另外。刀鳅鱼生长缓慢。需要养个两三年才能投入市场。这就让很多农户望而却步了。如果你有其他稳定的资金来源还可以搞一下。如果是吃老本的这种恐怕都不太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市场还不成熟。这就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市场的行情不稳定。各地价格不一。投入养殖还是有一些风险的。农民挣分钱不容易。顾虑也多。尤其是拖家带口的那种。在供需需求不明朗之前。还是不敢下决心进行投入的。就像前几年刮起网红风的小龙虾。在人们购买热情都高涨的情况下。很多养殖户才敢加大投入。也许刀鳅鱼也需要一阵网红风的推动。

我是农人答农事。上面就是我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您有其它的见解或补充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哦。

其他观点:


过于小众:刀鳅的食用。并不像其他淡水鱼类一样。受到大众的喜爱。喜欢吃刀鳅的人其实并不多。刀鳅虽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但收拾起来比较麻烦。也有人不是很爱吃这种鱼类。市场的局限性造成很难有大面积的养殖。受众面积小。也是刀鳅很难真正的形成规模养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ek58 » 中华棘鳅 背上带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