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有两个概念。
另一个是华夏族形成后。对华夏族生活的东边不同部族的统称。随着华夏族的扩展。东夷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向东移动。到后来的日本也被称为东夷。
第二个问题华夏是否东夷本身。其慨念应限定于黄帝以前的东夷部落。
太昊伏羲(配女娲皇后)—少典(配有乔氏次妃)—黄帝。黄帝统一之后始有华夏族。
然而问题的在于。涉及到远古缺乏可靠资料记载的历史。后世靠口耳相传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很大的偏差。
而我们现在的资料多是汉朝以后的考据。就上面的世系虽然是历史中主流观点。但还是存在很多争议。如太昊是东夷部落首领这一点无争议。伏羲是黄帝之祖也基本无争议。但太昊伏羲是否是一个人却存在争议。因为先秦以及西汉前期都是着两个词都是分开记载在不同只言片语之中。不能确定是一人还是两人。直到西汉后期才开始将这俩个词放在一起当做一人。如果是两人有可能颠覆现在的主流观点。以及上面的回答。
本来是回答问题的。写完更像是解读问题的了。没个准确答案。还请阅者海涵。
其他观点:
华夏和东夷这些概念其实一直在变化。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吧
我们首先需要对夷和夏的产生进行下说明。否则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先秦历史文献都来源于周代。而所谓“华夷”、“夷夏”也是在周代产生的。具体来说。源头是随着武王克商而出现的。周代商以后。事实上只是攻克了商的都城。打败了商纣王。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看下文献上的记载。
《逸周书》四卷中“世俘解第四十”段落有这样的记载:
“戊辰。王遂御循追祀文王。时日王立政。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侯来命伐。靡集于陈。辛巳。至。告以馘俘。甲申。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亳俘。”
馘读guó。馘俘指战果。大概意思是杀了多少敌人。这段话是说武王杀了纣王(自杀)以后。频繁派兵征讨商的残余势力。后面还有一些对其他战果的记载。这里不引用了。说武王伐国九十九,服国六百五十二。这个数有多大真实性不清楚。但残余的属国和部落数量很多是可以确定的。
《逸周书》五卷中记载
“王曰:“呜呼。旦惟天不享于殷。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满野。天不享于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厥征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顾。亦不宾灭。用戾于今。呜呼于忧。兹难近饱于恤辰。是不室。我未定天保。何寝能欲”
可见武王对治理天下烦恼得夜不能寐。两年后就一命呜呼了。周公临危受命“平三监之乱。东征淮夷”。然后用了七年的时间。制定了周礼。说白了。“周礼”就是日后华夷之辩的标杆。“小邦周”取代“大邑商”也着实不易哈。不过至此为“华夷”之说埋下了种子。
我们知道先秦文献上。夏和商都有跟东夷交流及战争的记载。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的。周人把当时已经建立的华夷天下观追述到以前的事件中而已。
事实上。商人称东夷为“尸方”或“人方”(夷方)。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到这点。 “癸亥卜黄,贞王旬亡祸。在九月,征尸方,在雇彝。”(《合集》第36487片)
我们再看下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
“乙卯,王令保及殷东或(国)五侯……”
“唯王命明公遣三族,伐东或(国)……”
可以看出来。西周早期称呼东面诸国为“东国”而不是“东夷”。
《尚书·周书·康诰》
“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
周人眼中。在商都城以东地区都叫“东国”。
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夷狄那的人啊。即便有了国君。也不如我们华夏没有国君更懂得礼乐啊。可见在春秋时期。华夷之说已经确立了。这里篇幅有限。我们不做深究。尊华攘夷这些可以参考《公羊说》等文献。基本公认春秋时期正式确立了华加四夷的天下观。
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有了“夷”才同时有了“华”和“夏”。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东周以前的所谓“东夷”并不能称为“东夷”。只是东部的国家或者部落。在周代“华夏”指的是周这个国家控制的核心区域。也就是所谓“诸夏”“区夏”这些概念上的国家。
我们不能说东夷就是华夏。因为夷和夏是同时产生的。那么再往前如何去看呢。河洛为主的中原地区是华夏的核心地区。这个有人会有异议。但无论文献还是考古加上分子人类学都已经证明了这点。我们不去争论这个。我支持下面的观点。西边来的“羌人”和东边来的“夷人”加上南边的“苗人”共同组成了后面的“华夏”。其中以东西两边为主。其他文章里我谈过“五帝”。这里摘录下。供参考。只引用文献证明的部分。
前面我们说了。“古东夷”不等同于商周以后的”东夷”,我们看下文献中“古东夷”的记载。
《山海经》中的“帝俊”是东夷先民公认的最高神。也是东夷各个部落公认的祖先神。帝俊后来被演化成五帝中的“帝喾”。这个牵扯到古帝王形成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做详谈。据徐旭生先生统计。《山海经》中记载帝俊的事迹多至十六处。他子孙后裔众多。许多重要的发明制作也出自其子孙之手。如农业方面的播百谷、始作耕。交通工具方面的始为舟、始以木为车。手工业方面的始为巧倕、始作下民百巧。文艺方面的始为琴瑟、始为歌舞等。说明古东夷文明的发达。
下一个人物就是“少昊”。少昊是现在学者们公认的东夷的先祖部落。文献的记载自然也是五花八门。我们挑几个看下。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山海经·西山经》
“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是为玄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号金天氏。”——《帝王世纪》
“青阳即是少皞。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世本》
“西方。金也。其帝少昊。”——《淮南子》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史记 封禅书》
由于后来的黄帝谱系的建立。以及五行学说的出现。把少昊安成黄帝一脉。并成为掌管西方的神。是不足信的。少昊是古东夷联盟的一个重要部落是可以肯定的。
第三个人物就是颛顼了。我们都知道的五帝之一。
《山海经·海内经》中说
“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
其他文献也都大抵如此。只是少了“韩流”这个人物。颛顼被划分进黄帝的谱系中自然也是后世的附会。我们看下颛顼在哪里的考证。
《吕氏春秋·古乐》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路史·后纪八》引《尚书大传》中说
“穷桑。颛顼所居。”可见若水、空桑(穷桑)就是是颛顼部落活动范围的中心地带。。穷桑的考证很麻烦。我们说下我们认可的结果吧。穷桑在今天山东曲阜一代。山东曲阜就是古东夷主要部落的活动区域。
《左传·定公四年》“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杜预注:“少皞虚。曲阜也。在鲁城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杜预注云:“穷桑。地在鲁北。”
《史记·鲁世家》亦云:“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
《帝王世纪》云:“(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可证穷桑位于鲁地。本是少皞之墟曲阜一带的说法不误。颛顼出生地及活动范围为少皞氏之墟曲阜一带。这是其与少皞同属一系证据之一。
我们看下古华夏人。还是强调一点。古华夏人不等于三代以后的华夏人。
黄帝这个人物太复杂。我们这里不做讨论。我们这里选择尧舜两个人物来考证。
《尚书》中有专门一篇《尧典》记载了尧制定历法、鲧禹治水、选举贤能和尧舜禅让的传说以及任命“官员”的事迹。
还有《论语》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其他如《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对尧舜的记载。
《竹书纪年》所载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復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于丹水”
更是直接颠覆了《史记》中尧舜禅让的记载。
前面的论证比较枯燥。但对于问题的解答非常关键。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的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的版本有好几个。我们这里选取少昊、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先祖的考证。其实想说明的观点就是一个。从我们这五位先祖的来源地望可以看出来。少昊、颛顼、帝喾三位来源于古东夷部落。尧舜来源于古华夏部落。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的先祖是由古东夷部落和古华夏部落共同组成的。而且古东夷部落开始是领先于古华夏部落的。少昊、颛顼、帝喾排在尧舜的前面就反映了这点。
那么古苗蛮部落呢?我们还是先看下文献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西戎,延鲸于羽山,以变东夷。”
《淮南子·修务训》载舜:
“南征三苗,遂死苍梧,葬死苍梧”
《尚书·舜典》
“窜三苗于三危,谓舜居摄之时,投窜之也。”。“庶绩成熙,分北三苗,谓舜即位之后,往徙三苗也,今复不率命,命禹祖征,是三苗之民往于王谏之事,禹率众征之,犹尚逆命。”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舜窜三苗于三危”显示了舜与苗蛮部族之间的关系,史学界通常认为这是华夏部族与苗蛮部族之间一次大的混战。
在往前看下文献的记载
《大荒北经》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欢头,欢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从目前考证的结果来看。古东夷与古苗蛮渊源很深。无论蛇鸟的崇拜。还有太阳的崇拜。说明古东夷和古苗蛮是最早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史记 五帝本纪》
“轩辕之时,……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贵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皇帝乃征师诸侯,与贵尤战于琢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我们之前没有谈黄帝。因为黄帝这个人物是很复杂的。但从周人认黄帝为先祖来看。黄帝应该是来自西边的古华夏部落。这段描写了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将蚩尤打败。并杀了蚩尤。
我们可以分析下那时候发生了什么?
以黄帝为代表的古华夏部落从关中往东进入中原。碰上了以蚩尤为代表的古苗蛮部落。这里可以看到。中原最早的聚落是古苗蛮部落哦。黄帝在涿鹿这个地方战胜了蚩尤。涿鹿据说在今天河北省张家口涿鹿附近。这里清晰的表明。最早进入中原的古苗蛮部落是先与古东夷部落接壤的。并有过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古华夏部落将古苗蛮部落赶出中原后与古东夷部落接上了。在当时强大的古华夏部落武力征服面前。古东夷部落臣服于黄帝的古华夏部落并组成的夏夷联盟。但由于古东夷部落的文化要强于古华夏部落。很快后来的部落联盟首领落在了古东夷部落手里。就是前面说的少昊、颛顼、帝喾。在尧舜的时代。古华夏部落再次崛起。并通过南征三苗。重新掌握了夏夷联盟的话语权。成为了夏夷联盟的盟主(尧舜)。这就是五帝传说的由来。
结语:东夷肯定是存在的。说东夷就是华夏是不对的。应该这样描述。古东夷参与了华夏的形成。周以后的东夷不是华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