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猛料!连卡佛成都店惊传停运倒计时?真相背后暗藏巨变!

mysmile 5 0

独家猛料!连卡佛成都店惊传停运倒计时?真相背后暗藏巨变!

界面新闻记者 | 玥涵

界面新闻编辑 | 玥涵

嘿,你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条消息了吗?多名网友疯狂爆料:香港高端买手店品牌连卡佛在成都的店铺正经历员工离职潮,甚至可能在2026年1月租约到期后彻底关闭!这家店作为中国内地的第四家连卡佛,自2015年开业以来,一直占据成都IFS的三层和四层,如今却风波不断。

连卡佛方面火速向界面新闻独家辟谣:这些传闻纯属虚构!

“我们在成都的租约实际到期时间更晚,现在讨论停运还为时过早。我们正积极与业主方沟通商场未来规划,同时优化自身业务布局。”连卡佛官方强调,“本季度因业务策略调整,部分销售员工已通过协商一致原则离职。”

连卡佛隶属连卡佛载思集团,由九龙仓集团前主席吴光正持有,而成都IFS正是九龙仓旗下物业。但连卡佛载思集团作为私有公司,无需公开财务数据。

目前,连卡佛在中国内地仅存三家门店。除了成都IFS,另外两家分别位于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和上海淮海中路的大上海时代广场。此前,北京银泰中心门店已于2021年关闭。

成都连卡佛

与此同时,上海连卡佛也陷入漩涡!多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称,上海门店已清空一层的香氛和美妆专柜,四层则改为奥莱折扣区,并持续数月进行促销活动,但店内冷清空荡的景象令人唏嘘。

针对这一现象,连卡佛解释:一层原区域由美妆品牌以“专柜协议”形式经营,但因合作双方未来规划不再匹配,经协商后终止协议。美妆品类已迁移至三层,一层将保留核心展示区用于市场活动。

“我们计划近期在上海门店四层开设面向年轻消费者的概念空间,专注于注重预算、品质与可持续发展的顾客,提供往季商品。”连卡佛表示,并重申无退出中国内地市场的计划。

但消费者的焦点,却集中在过往的购物体验上。

社交媒体上,吐槽声不断:选货体系缺乏特色和实穿性,数字化表现糟糕——App和小程序常出现加载失败、服务器崩溃,甚至线上退货需通过邮件申请,流程繁琐至极。

上海连卡佛

成立于1850年的连卡佛近年推动转型,却似乎步履维艰。同属集团的百货型买手店品牌Joyce,已在2023年关闭上海恒隆广场门店后,彻底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港资背景的买手店最早进入中国内地,但都在零售环境巨变中渐失声势。2020年,香港I.T集团就宣布私有化,通过引入私募基金CVC,以每股3港元收购小股东股份,创始人家族持股降至50.65%。

当市场形势和消费者心态突变,这些港资买手店不再是人流和销售额的担当。

奢侈品牌和设计师品牌倾向直营或代理独立门店扩张,行业对百货型港资买手店的需求锐减。曾经的中介红利,已在全球化趋势下消失。

价格成为关键:出境游让消费者全球比价,更倾向选择低价且可退税的海外门店。奢侈品电商崛起,连小型设计师品牌也不再依赖本地买手店——消费者可直接海外直购。

买手店并非没有尝试革新形象。

例如,连卡佛在2015年至2020年举办“创意集结号”项目,支持8on8、Feng Chen Wang等中国新兴设计师品牌,获奖者可在门店销售。但2020年后项目停办,尽管仍销售部分中国设计师产品。如今经济环境变化,消费者对设计师品牌的注意力和消费力急剧下降。

“对于独立设计师品牌,连卡佛等买手店渠道仍有较高知名度,进入其中销售比单打独斗更有效。”汉博商业上海公司董事长杜斌向界面新闻表示,“但购买这些服饰的客群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是当前零售波动中受打击最大的群体。”

针对市场变动,部分中高端买手店近年进行调整。港资买手店一直坚持自我品牌发展理念,但对快速变化的时尚需求把控明显不足。

I.T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陈惠军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称,其在中国内地推行“1+N”模式:“1”指一家I.T或i.t blue block,“N”为旗下小规模门店品牌及代理潮流品牌独立店铺。

“i.t blue block”曾快速扩张,升级版i.t选址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上海新天地等,销售Beams、Carhartt等潮流品牌。

连卡佛则引入Kim Kardashian的内衣品牌Skims作为亚洲独家零售商,并推广The Row等高价设计师品牌及韩流设计师品牌。但这种做法带修补性质,品牌热度不由买手店把控。

港资买手店们距离完全扭转形象,还需经历漫长转型。

迷你版Labubu今晚开售,二手交易平台价格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