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2021年锂电池涨价,产业周期使得业内对钠电制造产生非理性预期,热度太高。这两年回落又有点过于悲观,目前产业逻辑已经从原来简单的价格颠覆预期回到价值创造。”
日前,在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的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树军表示。
近年来,在众多电池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持续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对于纳离子电池等其他技术的探索并未停止。
起点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3.7 GWh,同比增长率达259%。
与锂离子电池类似,钠离子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集流体和外壳等组成。
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储备量丰富、成本低、安全性高、低温性能好等优势,但其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较短。
据李树军介绍,钠离子电池在中国已发展了约15年,前五年可能主要是基础开发阶段,即材料;第二阶段是电池样品化的阶段。
“目前是钠离子电池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2026年将是钠离子电池真正的商业化应用时点。”李树军表示。其希望,今年钠离子电池在特定的市场上完成商业化验证,明年进行商业化调试。验证的市场包括两轮车、乘用车、启动电池、电力储能、商用车等。
2021年前后,锂离子电池价格暴涨,促使业内对成本低廉的钠离子电池寄予厚望,希望其能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锂离子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SZ)当时也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
但近两年来,锂价大幅下降,锂离子电池价格也大幅回落。由于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生产规模小、产业链不成熟,且研发成本较高,钠离子电池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其商业化进程也进入瓶颈期。
据界面新闻查阅,目前钠离子电池成本约0.5元/Wh,锂电池成本约为0.3-0.4元/Wh。
但据李树军预计,未来两三年,钠离子电池成本可以降低一半左右。
对于钠离子电池应用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在上述论坛中指出,钠离子电池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瞄准混合动力汽车、不间断电源(UPS)、调频储能、铅酸替代等应用场景。
业内有观点认为,当前钠离子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是储能。但李树军对这部分发展没有这么乐观。
在其看来,储能规模大,对产品性能、成本要求极高。对于这样的主流成本型市场,应该等待产业技术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切入。
他认为,这两年钠离子电池主打的商业化产品应是商用车,比如重卡、轻卡、矿卡和工程机械等。钠离子电池应从细分的性能型市场切入,同步提升能量密度,即降低成本。
目前钠离子电池的细分路线中,聚阴离子钠电池被提及较多。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邓亮在上述论坛的演讲中指出,聚阴离子型磷酸盐正极材料因其结构稳定、安全性高,尤其适合钠离子电池在宽温域与高倍率场景的应用。
邓亮也同时强调,正极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需与耐低温/高温电解液、适配负极等系统部件协同优化,方能实现长循环与高倍率充放电。展望未来,钠电池需在成本控制与性能优化方面持续突破,并提前布局材料回收利用体系,以更好响应市场期待。
近日,中科海钠中标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20 MWh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该公司称,这标志着其钠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技术在规模化储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中科海钠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最早从事钠离子电池开发与制造的公司之一。
目前,龙头电池企业也在继续加码纳电领域的产能与技术布局。
数日前,锂电老大宁德时代(300750.SZ)曾在互动平台表示,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比锂离子电池略低,但低温性能、碳足迹、安全性能均更有优势。
例如,钠新电池将有助开拓严寒市场,拓宽新能源应用的区域边界;钠新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175Wh/kg,具备超50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力,可以覆盖超四成的国内乘用车市场需求,具备广阔的目标市场空间。
宁德时代称,其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正在与客户推进开发、落地中,明年将根据客户节奏实现批量供货。
今年4月,宁德时代曾发布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电池,包含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和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两类产品。
据起点研究院统计,上半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分别是维科技术、比亚迪、海四达钠星、宁德时代、超威钠电、中科海钠、易事特钠电、青钠科技、为方能源以及华钠芯能。
在上述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四级调研员王寻表示,工信部将持续统筹钠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将加强产业统筹规划,引导产业资源合理配置,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结合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是优化产品创新生态,持续加大对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成果创新转化和应用。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要让市场主体发挥创新活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王寻称,工信部将尽快推进钠离子电池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框架,形成一套企业合理完善的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推动市场拓展和应用。积极培育和拓展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应用领域,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在储能电站、交通工具、分布式储能系统、通信基站等领域优先推广应用钠离子电池产品。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主任何鹏林透露,中国钠离子电池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已发布2项国家标准,另有11项国标及行标正在制定中。此外,中国牵头的4项钠电池国际标准也正在起草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