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再次“大赦天下”,意味不止于宽宥

mysmile 1 0

据央视新闻 9 月 28 日消息,在朝鲜劳动党建党 80 周年之际,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发布政令,宣布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对被判有罪人员实施大赦。政令要求朝鲜内阁和有关机关采取措施,妥善安置获释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在朝鲜,这样的安排并不陌生。纵观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执政十余年来,大赦几乎成为一种制度化安排。它既是庆典中的政治仪式,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同时也在对外叙事中发挥作用。今年朝鲜党庆的大赦,虽在意料之中,却依旧为观察朝鲜政治与社会逻辑提供了一个窗口。

制度化的政治仪式

金正恩执政以来,大赦几乎都与重大政治节点捆绑。从 2012 年至今,几次重要赦令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轴:

· 2012 年:为纪念金日成诞辰 100 周年和金正日诞辰 70 周年实施大赦。这是金正恩首次以领导人身份批准大赦。

· 2015 年:为庆祝朝鲜祖国解放 70 周年(1945 年)和朝鲜劳动党建党 70 周年实施大赦。

· 2018 年:为庆祝朝鲜建国(1948 年)70 周年实施大赦。与此前相比,朝鲜官方在报道中增加了部分内容,称大赦要体现 " 人民群众第一主义,保护人民群众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 "。

· 2020 年:为庆祝劳动党建党 75 周年实施大赦。朝鲜官方报道延续 " ‘母亲党’(朝鲜劳动党)拥抱全民 " 的表述,并在政令中反复强调 " 务实安置 ",显示大赦与社会治理、劳动力需求直接挂钩。

· 2022 年:为纪念金日成诞辰 110 周年和金正日诞辰 80 周年实施大赦。政令称,这一举措体现金正恩的爱民精神,强调赦免有助于巩固内部团结,并宣示朝鲜 " 人民大众第一主义 " 的贯彻落实。

· 2025 年:为庆祝劳动党建党 80 周年实施大赦。此次政令延续既有表述,要求朝鲜内阁与相关机构 " 妥善安置获释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凸显对赦免后社会融入的重视。

从这十余年的时间轴来看,大赦在朝鲜已成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的政治仪式。无论是领袖诞辰还是 " 逢五逢十 " 的政治大年,大赦几乎都会如期而至,与庆典相互呼应。这种安排让大赦不再是临时性的宽宥,而是融入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作。

2022 年,朝鲜庆祝已故领导人金日成诞辰 110 周年。

大赦的国际镜像

在西方," 大赦 " 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 " 忘记 "。在法律意义上,它让特定范围的罪行一笔勾销,获赦者重新获得清白身份。这与 " 特赦 " 不同,后者仅针对个案减刑,不会抹去罪行。

放到国际视野来看,大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政治工具。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和之后多次颁布赦令,用以促进国家和解,但往往对核心领导层设有除外条款,避免 " 宽宥过度 "。法国长期把大赦当作一种政治仪式,第五共和国建立后,新总统常在就任后的首个国庆日宣布赦令,以象征制度的延续和稳定,直到 21 世纪这一惯例才逐渐淡出。南非的经验则更具代表性:通过 "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将讲出真相与换取赦免结合起来,使宽宥与责任并重,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支撑。

而在一些动荡国家,大赦则带有更现实的政治考量。2011 年,叙利亚在反政府示威浪潮中宣布大赦,试图以此缓解社会紧张,但并未奏效;缅甸则在同一时期多次释放政治犯,意在改善国家形象,推动西方解除制裁。

这些案例表明,大赦的核心意义并非单纯 " 释放 ",而是如何通过 " 宽宥 " 来服务政治目的:或是修补分裂,或是强化制度,或是赢得外部认同。相比之下,朝鲜的大赦更突出的是它在政治节点上塑造党与人民的情感纽带,并在务实层面回应社会治理的需要。

背后的现实考量

在朝鲜国内政治层面,大赦首先是维系团结的重要方式。在举国欢庆政治的重要年份采取赦免这样宽大为怀的举措,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关系的融合,保持国内政局稳定。

与此同时,大赦的社会经济功能愈发突出。2024 年,朝鲜经济增速达到 3.7%,创下 8 年来最高年增长率。目前,朝鲜各类建设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劳动力供需因此成为现实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大赦的政令特别强调 " 务实安置 ",既能减轻监所压力,也能让获释者重新进入社会生产体系,甚至让部分专业人才回归岗位。这种从 " 宽宥 " 走向 " 安置 " 的转变,折射出政权治理中更强的务实考量。

更深一层,大赦也承载着对外传播的功能。它不仅可以对外反映出朝鲜领导层对维持国内稳定的充分自信,也让外界看到一个能在关键节点展现宽宥与柔性的朝鲜形象。巧合的是,就在政令发布前后,朝鲜外相崔善姬访华,引发外界关注。近年来,金正恩也多次强调要深化对中俄等国家的关系,并在特定条件下释放过与美国接触的意愿。在这种外交布局中,大赦为朝鲜增加了一种柔性的叙事元素,使其在国际舆论场中呈现出 " 硬中有软 " 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