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反转!无印良品暗战24年,你可能一直买错了?真相令人震惊!

mysmile 3 0

惊人反转!无印良品暗战24年,你可能一直买错了?真相令人震惊!

你知道吗?你买的“无印良品”可能根本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品牌!一场持续24年的商标暗战,正悄悄影响无数消费者的选择。

早在1980年诞生的MUJI无印良品,1999年尚未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提前布局,申请了多个商标类别,却独独漏掉了第24类——包括毛巾、床品等纺织品。2000年,海南南华公司抢注了24类“无印良品”商标,并在2004年转让给北京棉田,两家公司的法人实为同一人。

2005年,MUJI正式进入中国,却因24类商标已被注册,只能使用“MUJI”英文标识。2025年,最高法院一锤定音:维持北京棉田商标权,MUJI再审申请被驳回。这意味着,MUJI仅在纺织品类别受限,其他商品仍可正常使用“无印良品”商标。MUJI回应称,该裁定影响极小,不影响中国市场的正常运营。

然而在消费端,两个“无印良品”早已造成长期混淆!在电商平台搜索“无印良品”,满屏红底白字的门店标识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

更令人迷惑的是线下——北京棉田的门店装修、橱窗陈列、广告风格,都与MUJI高度相似。唯一区别是门店英文标识为“Natural Mill”,但整体深色木质门头、极简字体、统一色系床品陈列,几乎如出一辙。

小红书上的消费者纷纷吐槽:“看到‘无印良品打折’就买了,到手才发现是‘Natural Mill’!”“购物袋根本不是MUJI的!”“首页明明写着‘无印良品’,收货才知买错!”——类似经历比比皆是。

有消费者线下探店时发现,尽管店铺风格酷似MUJI,但吊牌上标注的产地却是“江苏南通”。许多人直接在评论区发问:“这跟无印良品什么关系?”“无印良品是国产的吗?”——困惑之情溢于言表。

在三四线城市或商场非核心区域,消费者对商标细节不敏感,往往凭风格判断,导致北京棉田的产品常被误认。线上平台搜索“无印良品”,结果页大多被棉田系产品占据,MUJI官方曝光被严重稀释。

如何区分两家?北京棉田委托诉讼代理人、炜衡律所合伙人孔丽芳曾明确表示:“线上全中文‘无印良品’店铺均属棉田系,线下部分门店加注Nature Mill英文标识的也是棉田。日本公司只能使用‘MUJI’,不可单独使用‘无印良品’。”

MUJI代理律师、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戈侃则强调:“除第24类商品外,良品计画在中国可正常使用‘無印良品’商标。消费者请认准‘MUJI無印良品’门店名称和招牌。”

尽管法律边界清晰,消费者却频频认错。作为24类商标持有者,北京棉田正不断强化该商标使用边界,同时通过门店设计、价签风格、招商宣传等模仿MUJI,未能形成明确区隔,导致消费者难以分辨。

更复杂的是,北京棉田通过设立或授权多家公司,放大商标影响力。其曾设立的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承担了商标外延使用功能,在品牌推广、线上渠道、商务合作中频繁以“无印良品”名义出现,进一步模糊了企业主体边界。

与此同时,北京棉田还授权无印良品(杭州)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二级经销商,独立运营招商销售,并通过“服装招商网”等平台发布加盟素材。这些素材突出“无印良品”字样与极简风格,却缺乏来源披露,极易误导消费者。

授权主体不仅经营家纺产品,还通过小程序、网页商城等延伸至服饰、生活用品等非24类领域,形成跨类目销售——而这些类别的“无印良品”商标并不属于它们。这种操作游走法律边界,却加深了品牌模糊性,导致消费者误认。

此类行为在司法层面早有判定。2019至2024年间,江苏省法院多次判定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等使用“无印良品”字样构成侵权,责令停止使用并赔偿经济损失。然而现实中,乱象仍未彻底消失。

尽管北京棉田董事长马涛声称“目标定纷止争,各自边界内经营”,现实却复杂得多。近日,抖音、小红书上涌现一批“無印良品好物推荐”账号,使用MUJI门店照片作为背景,推送“性价比好物”内容,但商品链接却指向棉田系小程序或电商平台。

这类内容借助平台算法快速获流,使用MUJI素材却未披露来源,直接导向棉田产品,实现流量变现,消费者却在混淆中下单。据公开报道,北京棉田已在全国开设超200家门店,电商平台布局近300家店铺,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规模与MUJI中国相当。

这场持续24年的商标大战,消耗了双方大量诉讼成本,却未能带来真正的市场解决方案。北京棉田凭借“注册先行”赢得商标权,成为典型法律案例。但对行业而言,执着于商标模仿并非良性竞争——短期或能获利,长期却削弱品牌认知、降低消费信任、损害创新动力。

文/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