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5098个昼夜浴血奋战,是什么信念让中国必胜?历史答案令人动容!

mysmile 4 0

震撼:5098个昼夜浴血奋战,是什么信念让中国必胜?历史答案令人动容!

亲爱的读者,您可曾想过:究竟何种力量,能穿透历史风云,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又是什么信念,能超越生死利害,只为那场必须赢得的胜利?

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整整5098个日夜。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华儿女,以不可动摇的历史定力和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同心戮力、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勿忘昨日苦难辉煌,无愧今天使命担当,不负明天伟大梦想。

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满怀必胜信心,汇聚全体中华儿女奋斗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中国会亡吗?不会亡,最后胜利属中国。能速胜吗?不能,抗日是持久战。”

87年前,中华民族存亡之际,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下《论持久战》。这部经典著作科学预见抗战三个阶段,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愤懑彷徨的国人指明方向,粉碎“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

犹如黑暗中的光芒,《论持久战》极大坚定必胜信念。那时,延安成为青年向往圣地。诗人何其芳记录:“延安城门常开,每天有从各方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希望,走进城门。”

1943年1月,亲历亲人死难,河南滑县青年李登月毅然参加八路军。

2025年,百岁抗战老兵李登月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问及当年无畏原因,老人话语铿锵:“靠的就是信念!”

14年抗战,无数年轻士兵如李登月,在战火中淬炼成钢,“半生披硝烟,一生迈胜步”。

这必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胜利——

延安桥儿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旧址。1938年10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实现党对抗战领导的战略规划。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党的七大会址。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旗,加速中国革命胜利。总书记感慨:“我们党无往不胜,关键在实践和理论创新。”

这必胜,来自坚如磐石的砥柱中流——

辽宁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藏有泛黄小册子,穆青所写《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开篇记录:“中国共产党及东北抗联,14年斗争残酷艰苦空前,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骄傲。”

字字血泪昭日月,青史不泯慰忠魂。

无论条件多艰苦、形势多险恶、战争多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同各爱国党派和人民共维团结抗战大局。

这必胜,根植于伟大的人民力量——

江苏淮阴,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连刘老庄阻击日军,82官兵全部牺牲。村民含泪安葬,立即选送82子弟,重建“刘老庄连”。

上海淞沪会战,为掩护主力撤退,中国军队死守四行仓库,激战四昼夜,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用生命奏响抗敌凯歌。

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请缨杀敌,父亲赠“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这是四万万同胞众志成城,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强大力量。

在风雨挑战中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8月太行山,草木葱茏。深山的阜平县,曾是晋察冀根据地首府。

敌后抗日根据地引起日军恐慌。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晋察冀残酷“扫荡”“蚕食”。

极困难条件下,根据地建“三三制”政权,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在高山青纱帐,抗日武装锤炼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令日寇闻风丧胆。

“到敌人后方去……”从晋察冀开始,敌后根据地星火燎原。近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共产党抗日武装牵制打击三分之二以上侵华日军和95%伪军,为抗战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保持战略定力,就是以进取精神应对挑战。

2012年底,阜平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新战役打响。

p>基础设施差就修路架桥,无增收渠道就发展产业,山大沟深就易地搬迁;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尽锐出征……8年时间,近1亿人脱贫,创造世间奇迹。

打赢脱贫战、疫情阻击战、应对外部施压……仗接连打,难题逐个破,以战役胜利赢战略主动,彰显共产党人治理智慧。

保持战略定力,就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来到了南泥湾,好地方……到处庄稼遍地牛羊……”贺敬之词《南泥湾》,歌唱陕甘宁边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生产场景。

1941春,面对日寇和国民党封锁,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荒芜南泥湾,屯田垦荒。

无房自挖窑洞搭草棚,无菜野菜充饥,无工具自制锄铲……胸怀信念、手握镢头,战士劈开荆棘,将“烂泥滩”变“陕北好江南”。

筚路蓝缕、自力更生。今日中国,外部环境虽复杂严峻,走自己路脚步更坚定。

p>2025初夏,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洛阳轴承集团。忆昔“洋火、洋皂靠买”,今成“工业门类最齐全制造业第一大国”,总书记感慨:“这条路走对了!”

路远行则至,事难做必成。从“两弹一星”突破到科技自立,从新格局到统筹安全,中国坚定走独立自主、自强之路。

在接续奋斗中实现宏伟蓝图

对历史最好纪念,就是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中创造新历史。

重庆大学校园,残缺“大轰炸纪念碑”引人驻足。

抗战时期,校园遭日机轰炸,工学院楼被击中。75周年校庆,学子用废墟砖石建碑,设计残缺状,寓意“勿忘国耻”。

如今,重庆这英雄城,成内陆开放桥头堡,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

越近民族复兴目标,越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砥砺奋进。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宣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赶考路交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2024年7月18日,党和国家又一历史性时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300多项改革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广阔前景。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断向深水区挺进,闯关夺隘,写新时代答卷。

对历史最好纪念,就是锚定目标不松懈,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风在吼,马在叫……”1939诞生的《黄河大合唱》,将中华儿女抗敌情感写进雄浑乐曲。面对装备精良日军,共产党抗日武装在黄河两岸艰苦环境浴血奋战,力挽狂澜。

p>这条大河,同中华民族苦难辉煌扭结,锤炼炎黄子孙韧性、力量和精神,为发展注不竭源泉。

下高原、穿峡谷、跃壶口、出龙门……今日黄河,以千里奔涌、万壑归流洪荒伟力奔腾入海,激荡雄浑发展新乐章。

近6年,党中央三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件件推、一年年抓。如今大河两岸,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高质量发展新路。

战略问题是政党、国家根本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一系列重大战略系统布局,为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顶层支撑。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接续奋斗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完整事业。

今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

从一五计划到十五五规划,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历史耐心。

不忘过去,是为更好奔赴未来。

“我们这代共产党人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好党,团结中华儿女建设好国家,发展好民族,继续朝民族复兴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记者: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