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复合利用,泸州以规划引领盘活城市存量空间

mysmile 4 0

9月18日,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丁跃萍在自然资源部举办的《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泸州在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变的新阶段,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存量时代特征,聚焦“结构优化、存量挖潜、复合利用、品质提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富内涵、更具质感。

泸州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位于长、沱两江交汇处,享有“中国酒城”美誉。

丁跃萍介绍了泸州的做法,一是坚持“全面盘点”,精准匹配优规划。立足存量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梳理既有现状,对存量分布、权属、效益等进行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从空间、发展、生态、安全四个维度,制定认定标准。通过“网格化”全面摸、“大数据”精准核,锁定1994处待盘活的存量空间资源,为规划提供“靶向清单”。同时,统筹衔接城市更新、文化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规划,按“空间连续、特色鲜明”原则,围绕老旧街区、背街小巷划定功能提升单元,突出城市沿革、时代记忆划定历史文化单元,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线建设遗存改造划定产业转型单元,结合城市组团、两江岸线划定生态修复单元。立足项目策划,制定差异化策略,形成单元规划指引,增加规划弹性和韧性,推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协同,让详细规划更符合市场环境的需要。

二是加强“复合利用”,产业升级提质效。对空间利用低效、产业转型升级的老旧厂区,优化规划用地兼容范围、兼容比例,采取“留、改、拆、增”方式,提高空间复合利用效率。泸州一国家非遗酱油作坊,规模小、业态单一,发展受周边空间限制。通过规划整合原企业用地和周边地块,保留原非遗作坊,改造闲置粮站,拆除老旧民房,以工业兼容30%商业,为植入新业态赋能,旧作坊蝶变为“工业生产+非遗展示+文创消费”新场景。

三是实施“用途转换”,功能补短惠民生。在老旧城区基本没有新增发展空间的情况下,通过存量空间功能转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增设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在龙马潭区小市街道,对国有闲置住宅楼实施用途转换,分层设置使用功能,改造为集办公、托育、养老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统筹规划零星用地,用于完善停车场、新能源充电设施、口袋公园、微型消防站等,将公共服务“嵌入”居民15分钟生活圈,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四是推动“化零为整”,资源组合增价值。整合不同门类资源,变“零散配给”为“系统供给”,推动产业上下游联动,实现资源资产价值提升,达到“1+1>2”效果。泸州聚焦泸县林地和建设用地资源散布的特征,对照竹制品加工市场需求,推动“林地+建设用地”组合供应,引入企业投资建设715亩竹产业基地,配套建设竹笋初加工及冷链仓储设施,有效破解单一资源开发协同难题,形成“企业生产原料有保障、集体资产增效益、村民收入有增加”的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