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湖库江段蓝藻水华频发 生态环境部详解成因与应对

mysmile 5 0

近期,长江流域中下游部分重点湖库及江段接连出现蓝藻水华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

作为江西省第一大河流的赣江,其南昌、丰城段近期出现明显水华。据当地市民拍摄的现场视频显示,部分江段水体呈现异常绿色,类似油漆状并伴有异味,对沿岸景观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与此同时,太湖、巢湖等历史上易发生富营养化问题的重点湖库,今年水华现象也出现反弹趋势。公开监测数据表明,自今年6月份起,沿湖地方政府已启动蓝藻常态化打捞处置工作。

此次长江流域蓝藻水华是否意味着生态治理出现反弹?大范围暴发的主要诱因是什么?当前影响范围有多大?未来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9月12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联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监测科研中心,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独家专访时指出,本次蓝藻水华集中暴发是气候异常波动、水文条件改变与营养盐长期积累等多重因素叠加所致。2025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未形成明显洪水过程,整体气象条件呈现偏旱特征,导致各湖库水位普遍偏低;加之流域内闸坝等水利工程调度影响,部分河段水流速度显著减缓,水体交换能力下降,形成长时间静稳水域环境,为藻类聚集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监测数据同时显示,汉江、赣江等主要支流及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水体中氮、磷浓度仍处于适宜藻类生长的水平,其中汉江中下游崔家营至沙洋段总磷浓度相对较高,为蓝藻水华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基础。

长江中下游水华态势严峻 多区域应急响应启动

位于赣江下游西岸的丰城市正全力应对此次蓝藻水华挑战。

据丰城市人民政府官方通报,自8月29日启动赣江丰城段蓝藻水华Ⅱ级应急响应以来,当地防控应急指挥部依据《赣江丰城段蓝藻水华防控应急预案》,统筹生态环境、水利、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多部门及沿线乡镇(街道)力量,在蓝藻聚集区采取杀藻剂喷洒、絮凝剂投放等化学控制措施,同时组织专业打捞队伍和设备进行机械化集中清理,并对收集的蓝藻及水生植物进行规范化处置,严防二次污染。

经过持续治理,目前赣江丰城段蓝藻扩散态势已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受影响河段水华程度由中度减轻至轻度,整体生态状况呈现显著改善趋势。

蓝藻水华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导致藻类异常增殖的生态现象。今年入夏以来,除赣江外,长江流域太湖、巢湖等多个重要湖库及江段均监测到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监测信息显示,巢湖湖区今年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的时间为6月3日,当时单次水华覆盖面积达4.95平方千米。

太湖蓝藻水华则集中出现在8月份。8月5日,太湖沿岸居民反映西山附近水域出现大面积黄色藻类聚集带。6日,当地水务和生态环境部门回应称,受台风"竹节草"过境后的气象条件影响,太湖局部水域出现蓝藻聚集现象,相关部门已连续多日开展应急打捞作业。

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监测科研中心副主任王英才9月12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2024-202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蓝藻水华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传统富营养化湖库如太湖、巢湖的水华发生强度明显增强,发生频次和最大覆盖面积均高于往年同期,其中巢湖最大水华面积较2024年增长2.2倍,太湖增长1.1倍。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部分支流今年水华情况较往年更为严重。例如赣江南昌段监测到较大面积蓝藻水华,9月4日实测水华面积达0.46平方公里;汉江中下游水华通常发生在春季,而今年持续至7月底,峰值藻细胞密度仍达5.0×107个/升,属中度水华程度,为近年来罕见。

气候水文条件异常叠加营养盐影响 多重因素导致水华暴发

对于赣江等流动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环保志愿者提出疑问:"赣江作为大型河流,为何会出现类似湖泊的蓝藻聚集?"

针对此次大范围水华现象,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分析指出,综合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本次长江流域蓝藻水华集中暴发是气候异常、水文条件改变与营养盐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气象数据显示,2025年1-8月长江流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特别是7-8月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为喜温蓝藻的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降水方面,今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未形成明显洪水过程,整体气象条件偏旱,导致各湖库水位持续偏低。同时,流域内闸坝、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使得部分河段水流速度显著减缓,水体交换更新能力下降,形成长时间相对静止的水域环境,加速了藻类的聚集与增殖。

生态系统方面,部分湖库仍处于生态修复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部分湖库生态系统结构尚未完全恢复平衡,表现为水生植被覆盖度不足、生物群落结构单一等问题,生态系统对藻类的自然控制能力较弱,这也是蓝藻水华易发生的重要因素。

营养盐条件方面,尽管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但汉江、赣江等支流及中下游部分湖泊水体中氮、磷浓度仍处于藻类生长的阈值以上,尤其是汉江中下游崔家营至沙洋段总磷浓度相对较高,为蓝藻水华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水华态势总体可控 秋冬季节有望逐步缓解

"从整体情况看,当前长江中下游蓝藻水华形势呈现'局部区域反复、整体态势可控'的特点。"王英才表示,水华发生发展受高温少雨等气象条件影响显著。如果未来一段时间持续高温少雨,水华现象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需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从长期趋势看,入秋后随着气温逐步降低、日照时间缩短,加之部分区域可能出现的秋汛影响,长江中下游水华程度有望逐步减轻,但完全消退仍需一定周期。

面对当前水华防控形势,生态环境部表示,已指导地方全面提升水华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系统推进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工作。

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方面,重点强化太湖、巢湖、赣江等关键水域的高频次跟踪监测,科学研判水华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编制蓝藻水华应急预案指南,指导地方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演练,确保处置工作规范有效;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强化信息共享与协同处置,提升科学防控水平。

在流域控源截污方面,持续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倒逼岸上污染源治理,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以太湖、巢湖等重点湖库为核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养殖尾水管控,有效削减氮磷污染物排放负荷。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着力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推进重点河湖岸滨带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建设、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污染截留与净化功能,助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河湖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