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详解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强化要素支撑与创新生态建设

mysmile 4 0

记者 辛圆

国家发改委在权威媒体刊文披露,将通过构建创新活跃的智能经济体系、强化全要素支撑能力、优化应用发展环境等多维举措,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落地实施。这一部署旨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已明确两大实施方向共14项具体任务,提出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体应用普及率将突破70%。该政策框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指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正加速显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突破50万亿元,这一市场体量将有效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成本,激发各行业智能化转型积极性。

发改委强调,"人工智能+"行动是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将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央地联动与社会参与,形成政策合力推进实施。在构建智能经济体系方面,重点推进三大方向:一是变革科研范式,加速基础研究突破与技术产业化;二是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培育智能原生业态;三是建设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实现"万物智联"普及应用。

在社会民生领域,发改委提出打造"温度型智能社会",重点降低就业、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的AI技术应用门槛,推动健康助手、智能学伴等普惠性产品服务落地,让技术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

要素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将重点突破数据、算力、人才等瓶颈:加快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建设,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优化智算基础设施布局,深化"东数西算"工程实施效能;强化原始创新与开源生态培育,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领军人才梯队。

针对创新发展环境优化,发改委明确三方面举措:发挥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应用试错容错机制;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风险分担与投资退出渠道;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中试基地,搭建共性技术平台降低创新成本。

在就业保障领域,将同步推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开发就业潜力大的AI应用场景,建立就业风险评估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示显示,已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等新兴工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