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她如何用写作撕裂家族沉默?获奖作者何姗的震撼成长之路!
嘿,你听说过吗?近日,第二届“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奖名单重磅揭晓,瞬间引爆关注!本届大赛以“渺小与苍莽”为主题,锐利聚焦现实书写,深度挖掘时代与个体的磅礴故事。由澎湃新闻主办,七猫中文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上海作协指导,《收获》杂志文学支持,覆盖城市乡村、女性叙事、真实罪案等多维题材,倡导诚实笔触,展现社会精神风貌。
作品《我们的乳房》(点击链接阅读作品节选)以女性视角撕裂家庭羁绊,通过情感、伦理的深度思考,描绘出震撼家族群像。何姗的创作谈那些“她”的故事——隐忍与爆发的拉扯,婆媳矛盾与恸哭的复杂,以及自我从逃避到理解的成长蜕变。
以下是作者何姗的发言精华:
家庭的故事:她-她们-我
作为大学生,我看到大赛投稿消息时,只有一个念头:写点东西送给奶奶。起初想用采访记录她的一生,但很快发现,“感情”才是核心。我的故事是亲身经历,成长缩影,人物是家中的几代女性——母女、奶奶孙女、婆媳、姑嫂,血缘或无血缘却紧密缠绕。奶奶是主角,典型农村妇女,勤俭谦卑,长期隐忍家庭社会压力。偶尔爆发,她眼神异彩,仿佛变一个人,那光彩常年蛰伏生命阴影中。
她的生命如家乡山谷汇成的溪流,我的生命从中分岔,她盼我流向江河湖海,但我知溪流就是溪流,成溪流也需勇气。我写下她的故事,她们的故事,终有一天,这些会成为我的故事。
最终我没选视频采访,而以从小到大观察为笔。家中爸爸爷爷存在感淡,几代女性却深烙我生命。我想写下我们的羁绊。
成长中的审视:从逃避到理解
故事以时间线串起成长片段。不同阶段,我对家庭矛盾视角迥异:小时候,大人们忽视我,我像“不被看见的人”,只会逃避争吵;长大后,话语权觉醒,自我意识凸显,才慢慢参与家庭故事。随着成长,家庭结构悄然变。奶奶起初传统温顺,后来性格添了“暴力”成分。我思考背后原因:或许是人老的“摆烂心理”——觉世界不公,不再讨好;或许我成她的底气——她养我好,家庭话语权增。
写作过程是情感重审。感情太复杂:纯粹爱、面对亲人老去的陌生(她有时变陌生模样)、难言愧疚。我想传递这些情绪,也写下其他女性关系:奶奶与婆婆、妈妈与奶奶、姑姑与奶奶、我与妈妈……关系寻常,但个体间矛盾牵绊,藏不寻常故事。
故事的起点:一场葬礼上的泪水
构思文章时,脑海只有一个片段,成长中无解困惑。从小到大,奶奶和老奶奶(爷爷妈妈)关系差,在一起多争吵诅咒。但老奶奶去世葬礼上,奶奶却最伤心,哭到几乎晕倒。我知奶奶不说谎不演戏,泪水从心底流。那时我11岁,不懂感情复杂:恸哭的奶奶不是不喜欢老奶奶吗?我站奶奶一边,她的泪像背叛。那时我觉得感情该非爱即恨,简单明了。
葬礼画面定格回忆。长大后才懂,人性复杂远超。这画面如原点,生发无数线索,交织成网——家中女性共撑的网,我生长土壤,也曾困我枷锁。
我知道,我脚下的就是属于我的道路
日常我怯懦小心翼翼,怕跌倒忧意外,常悲观。收到主办方邀请那晚,我失眠,幻想多个片段:领奖摔跤、紧张失语、激动流泪,知它们大多不会发生,但仍担心紧张,翻来覆去。我曾总纠结一个问题,在学校讲座时,想问台上人,你们怎么走到现在?怎么找到自己?问题幼稚,不会得确切回复,每人有路要走。但我踱小碎步,怀怯懦心,走到这里,我知道,脚下就是我的路。
用文章最后一句话送自己及所有写作、想创作的你们:请继续写作吧。
(编辑:玥涵;文字整理:玥涵)
中国石油中报出炉:产销量上扬,现金流创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