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城市领导这样学党报,创新理论“营养”全吸收,工作效能瞬间飙升!

mysmile 3 0

独家:城市领导这样学党报,创新理论“营养”全吸收,工作效能瞬间飙升!

亲爱的读者,您是否曾好奇如何快速消化党的创新理论?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一位城市领导干部的实践,看他如何通过党报及时汲取“营养”,转化工作动能!

最近,一位负责城市工作的领导干部,巧妙运用党报,第一时间全面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取之不竭的能量源。他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学深悟透总书记讲话的独特视角。

(一)

及时跟进,学懂最新精神。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源于时代需求。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在解答课题中凝聚思想精华。

城市作为现代化核心载体,其发展关乎国家命脉。城市工作,任务繁重而复杂。

时隔10年,今年7月,党中央重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书记科学回答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第一时间深入领会?

学党报、用党报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高效学习方法。

从会议通稿把握主线,从“微观察”捕捉新理念,从评论员文章深化理解,从专家文章洞察逻辑……持续吸收,多维度构建清晰思维导图——

理念上: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人民城市理念,明确价值归属;以“现代化”赋能,进一步丰富。

实践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上:深化城市规律认识,实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新突破。

…………

进一步思考战略考量:历史感——西方工业化几百年,我们几十年;城镇化类似,需前瞻谋划。方位感——城市是创新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个转向”标志新方位。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目标,顺应人民新期待,兑现承诺。

越学越深,感悟总书记人民情怀,领悟党的创新理论之实践性。

(二)

全面系统,弄通精髓要义。

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整体,避免碎片化认识。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研《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等著作。

把握思想脉络,掌握工作主动。

2015年,2025年,会议标志城市发展节点。从“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任务继往开来。

从“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到“一个优化、六个建设”,要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方法。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安全等不可偏废。“六个建设”关乎百姓福祉,需统筹协调。

城市工作是系统工程,运用系统观念落实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要求。

增强全局意识,促进融合发展。

城乡关系关键。西方有“大城市病”,我们避免城乡割裂,提城镇化促融合。“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提供中国方案,彰显原创理论。

思想方法正确,才能高瞻远瞩,深析问题,精准工作。

(三)

联系实际,掌握看家本领。

党的创新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理,更能领会其伟力,转化能力本领。

联系思想实际,提升思维能力。

下水道喻为“城市良心”。为什么强降雨时排水不畅?重面子轻里子,根在政绩观偏差。

“城市要有温度。”为什么缺少“烟火气”?重物轻人,根在宗旨淡薄。

…………

总书记强调“五个转变、五个更加”,针对思想实际。转变旧观念,注重新思路。

联系工作实际,提升实践能力。

盲目扩张“摊大饼”,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滋生,粗放模式难以为继。“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实现绿色低碳智慧发展。

市貌“千城一面”,产业同质化……不从实际出发,必致“内卷”。只有“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错位发展,动力才可持续。

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方略优化要求高效治理。各展所长,美美与共。

联系生活实际,更好造福人民。

690多座城市、9.4亿城镇人口,“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归根为人民好日子。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是核心。

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延续文脉,历史当代相得益彰”,落脚点都是人民美好生活。

坚持人民至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现代化人民城市实至名归。

“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不仅是提升思想、坚定信念的关键,更是增强素养、提高能力的根本路径。”这位城市领导干部感慨道,“通过学习汲取党性滋养,化为改造主观世界的‘营养’,才能掌握改造客观世界的‘钥匙’,实现学信、学用、学行。”

记者: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