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奇迹:从煤都到文旅新星的惊人蜕变!

mysmile 3 0

榆林奇迹:从煤都到文旅新星的惊人蜕变!

张信哲在"清爽榆林"明星演唱会上。本文图片均来自 澎湃新闻记者 玥涵

想象一下,8月的榆林体育中心,荧光棒在黄土高原上闪烁如星河!台下热情的陕北观众用浓重乡音高呼“来碗羊杂碎”,展现着榆林人的豪爽。当张信哲即兴唱起“我心爱的榆林小姑娘”,近3万人的欢呼震撼夜空——这场演唱会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能源城市转型的鲜活见证!

背后,是榆林颠覆单一能源标签的战略突围!作为中国能源重镇,榆林正借文旅融合,深挖文化宝藏与自然风光,在能源基石上构建多元新格局。

能源筑基 文化赋能

曾几何时,黄土高原的风中总带着煤尘味。

作为“中国科威特”,榆林GDP随能源价格飙升,却也被贴上“能源依赖”标签。地下矿藏是底气,但更深处,是千年文化底蕴与多样自然风貌被掩盖的光芒。

文化,才是榆林的灵魂!这里不仅有矿藏,更有千年黄土文化与壮美风光。关键课题:如何让能源与经济文旅协同?转型不是放弃能源,而是以此为基础,催生文化崛起,优化经济结构。

转型需系统规划与创新实践。榆林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打造可感、可玩、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将资源变优势。

数字技术激活文化遗产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这首民歌从18公里外的陕北民歌博物馆传来,暑期这里人气爆棚!

投资1亿的场馆,以民歌历程为主线,通过传统、革命等展区,系统展示演变轨迹。作为国家级非遗平台,它既是文化窗口,也是教育基地。

陕北民歌博物馆。

运用全息影像、互动投影,博物馆让展品“活”了!游客不仅能听原生态民歌,还能沉浸体验历史故事。创新方式吸引年轻人打卡,成为文旅新地标。

老街新业态传承非遗文化

如今,白天博物馆听信天游,夜晚老街品民俗,已成游客经典行程。

游客在陕北民歌博物馆沉浸式体验。

华灯初上,红灯笼点亮老街生机。清涧煎饼、子洲馃馅、绥德油旋等美食摊前人头攒动,游客通过味蕾感受饮食文化。这条古街,以古今融合的夜经济,展现文化转型成果。

榆林老街里的四合院。

作为文化载体,老街在保护传统下引入新业态。保留四合院特色,增设城市书房、汉服体验馆等,融合传统与现代。非遗传习馆内,陕北说书吸引全龄观众,剪纸、泥塑等40多项非遗体验,让游客亲身感受魅力。

文旅部门表示,“非遗+夜市+互动体验”模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老街焕新的成功实践。

丹霞地貌打造地质旅游名片

文化是内涵,自然是风骨,二者融合铸就榆林独特魅力。

波浪谷积淀了黄土高原苍茫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从市区驱车2小时,便到“黄土高原丹霞博物馆”靖边波浪谷。红砂岩经亿年地质作用,形成赤壁如墙、纹路似浪的奇观,展现自然鬼斧神工。线谷、巷谷等地貌,集奇、险、峻于一体。

昔日摄影秘境,今成4A景区。在保护原生态下,修建栈道、观景台,增设玻璃桥等设施。游客漫步栈道,近距离欣赏遗迹,随手拍即大片。

景区正完善配套,结合丹霞与民俗文化,引入表演、美食等,提升游客体验。

生态治理造就文旅新地标

红碱淖沙滩。

蓝天、白云、沙滩加音乐节——这反差画面正在红碱淖上演!远处沙丘,近处碧湖,游客沙滩听音乐、品美食,感受榆林文旅多样性。

榆林人的"后海"红碱淖。

作为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沙漠明珠”红碱淖经多年生态治理,湖面恢复,成市民度假首选。今已为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的示范景区。

尔林兔大草原。

毗邻的尔林兔大草原,是生态文旅又一典范。昔日沙地变草原,呈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设蒙古包体验、草原小火车等设施,提供骑马射箭、篝火晚会等活动。游客可享“一日观湖看草原”独特体验。

尔林兔大草原上的蒙古包。

黄土高原的风依旧,但如今风中带着民歌旋律、美食香和丹霞气息。榆林以多元发展打破单一形象,构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新格局。

波浪谷景区引入陕北民俗表演。

今日榆林,已实现从资源城市到文旅新城的华丽转身!游客可波浪谷探奇、草原体验游牧;夜晚老街品明清、红碱淖参加音乐会。城市以开放姿态,书写转型新篇章。

来自西安的游客小梦,演唱会後计划用文旅消费券深度游榆林。她将在老街学剪纸、波浪谷赏日落,草原湖畔寻诗与远方。

两办发文推进碳市场建设,上海楼市限购政策优化调整,彰显政策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