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据新华社周四发布消息,目前,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全部完成投放,有力支持了一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预计将拉动项目总投资超7万亿元。
今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5个月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终于落地。
2025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当前经济运行当中依然面临着不少的风险和挑战,国家发改委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实施宏观政策。
在当天的会议上,李超特别提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关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我们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后续将督促各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李超表示。

近日,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公布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进展。从投放结构看,经济大省获得重点支持,并加大对民间投资以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支持力度。
新华社在报道中援引专家的话称,参照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效带动基建投资加快增长的经验,此次落地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有望在10月至12月密集落地,有助于把上半年储备的项目转为开工量,尽快转化为四季度的实物工作量,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面向将要开工或已开工未完工的项目,用作项目资本金,以尽快实现实物工作量的增长。按照过往经验来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对四季度基建投资起到一定撬动作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当前可以看到,受外部环境波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地方政府广义财政收支较为紧张等因素影响,近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资本金,将主要投向基建领域,重点解决因地方财政偏紧导致的部分项目建设面临资本金不足的突出问题,三年内每年可推动基建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支撑。”他在采访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