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该不该"戒烟"?一场争议揭开历史真实与过度审查的边界
【文/玥涵】 你敢相信吗?鲁迅先生手中的烟,竟然在近百年后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展示鲁迅"夹烟"形象的版画墙,因为一位游客的投诉突然登上热搜,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热搜榜前十中一度有三个话题与此相关。这场看似关于一幅墙画的争论,实则触及了历史再现、艺术表达与公共教育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层命题。
这面引发争议的墙画,是著名版画家、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原副主席李以泰于1974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作品,原名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作品生动刻画了鲁迅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凝神思考、豁然开朗的形象,先后发表在《杭州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上,成为人们心中鲁迅的经典形象之一。就是这幅存在了22年的墙画,如今却因为一位控烟志愿者的投诉而被推上风口浪尖。
投诉者孙女士通过"浙里办"平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认为这幅放大版的墙画可能对公众产生误导,建议将其改为鲁迅握拳的形象。但随后,百余位市民通过热线表达反对,呼吁尊重历史、保持原貌。面对这场争议,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最终回应: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年轻人的创意致敬:给先生"点烟"
事实上,这面"鲁迅夹烟"墙画早已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地点。这些年,不少年轻人纷纷前往鲁迅故里打卡,举着打火机借位"点烟"、用PS给先生"加火苗"。年轻人的创意里,藏着对鲁迅先生的特殊敬意。"给先生点烟"和此前鲁迅"毛背心"的爆火,是同一套逻辑:生活化的形象,是鲁迅真实的一面。年轻人不再将鲁迅视为"遥远的战士",而是将其视为"可亲近的前辈",通过现场打卡、购买文创等方式,让鲁迅的精神"活"在当下。
历史真实:鲁迅确实是个"老烟民"
从历史维度审视,鲁迅与烟草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写道:"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吸烟作为鲁迅创作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与其文学成就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肖像。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记载了鲁迅"爱吸烟草"的轶事,揭示了这一习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普遍性。据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考证,在鲁迅留下的相片中,他手持香烟的姿态被多次定格,此类照片可达一二十张之多。鲁迅虽吸烟,却在作品中赋予其"对抗疲惫、坚持写作"的隐喻意义,并明确告诫青年勿染烟瘾。
专家观点:尊重历史,保持理性
面对这场争议,专家学者们表达了相对理性的观点。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表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我对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人是尊重的"。至于墙画要不要修改,他个人觉得"一笑了之即可,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长期从事鲁迅及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孙郁教授指出:"对于艺术作品,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看了《红楼梦》的人都会变成林黛玉,读过《水浒传》的便去杀人放火。要相信青年人会有自己的健全的领悟力。"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也明确反对借此形象进行网络炒作,表示鲁迅夹烟墙画展现出他贴近普通人的真实一面——"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位有日常习惯的真实人物,这样的形象更显亲切,也符合大众对'生活化鲁迅'的认知"。
媒体评论:不能拿今天的标准苛责历史
主流媒体也从多角度对此事件进行了分析评论。央视网在《鲁迅也要"戒烟"?》一文中明确提出:"控烟,本身是为了维护公共健康,但是,因为有了这层'正确'就可以苛责历史人物,就可以对公共雕塑、景观上纲上线了吗?"并强调"不能拿近百年之后的公共文明规范,来要求历史人物"。人民网从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及文化符号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反映,也已成为中国人民集体记忆中的文化符号。网红打卡墙上的鲁迅形象艺术化还原了'生活中的鲁迅',让我们在感悟其战斗姿态之外,得以感受其普通人的真实一面……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红星评论则指出:"控烟靠宣传和执行,不必只盯着一面鲁迅夹烟墙画……真理越辩越明,我们要相信公众智力和教育魅力,日常控烟执行到位,一幅墙画就不用担此不能承受之重。"
历史虚无主义的边界
这场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历史符号在现代社会表达中的普遍困境。近年来,类似讨论并不鲜见:有人举报《黑猫警长》抓坏蛋的手段涉嫌暴力;有人提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还有人甚至反问:"是否接下来要删除李白诗中的酒,隐藏岳飞背上的字?"这种试图将历史人物"神化"、去语境化的处理,无益于青少年建立全面客观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一概否定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进行褒贬——对革命志士一概"踩在脚下",而对历史上早已定论的"黑色人物"则一一翻案、逐个"平反"。我们在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也需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今天的标准苛责历史,制造"无菌化"的过去。
寻找平衡:尊重历史与现代责任的结合
解决历史符号在现代社会表达中的困境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有业内人士建议,文化场馆不妨以柔性引导替代强行禁止,在旁增设温馨提示、历史背景等都是不错的做法。比如在鲁迅故里导览中说明,吸烟严重损害了鲁迅的健康。在操作层面,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的经验,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增设说明牌,补充必要背景信息;在技术层面,可考虑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发互动展示系统,让观众能够自主选择了解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在制度层面,建议组建专家咨询团队,对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进行前置评估。文化展示的本质是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对话。真正有建设性的做法是构建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文化叙事体系,让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通过恰当的形式得以传承。具体到鲁迅纪念馆的案例,或许可以考虑在保留现有墙画的基础上增设互动解说装置,补充说明鲁迅当时吸烟的情境;开发配套教育项目,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公众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在社交媒体等传播平台上主动释疑解惑,避免片面解读。
这场争议让我们重新思考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博物馆、纪念馆已不仅是保存过去的仓库,更是塑造未来的工坊。它们的选择与表达,直接影响着社会集体记忆的构建和价值观念的形塑。文化机构需要建立更开放的决策机制,在专业判断与公众意见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公众也需要培养更成熟的历史观,理解历史人物作为"时代的产物"的复杂性,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我们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又让现实尊重历史?答案或许在于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同时明确当代的责任。在保留历史真实与履行现代责任之间,需要的不是一种简单取舍,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让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真正成为照亮当代的灯火。
鲁迅先生曾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场关于一支烟的争论,本质上是对文化机构如何承载和传递精神火光的思考。今天,我们纪念鲁迅,不仅要记住他的文学成就,更要理解他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他既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个有生活习惯、有个人癖好的普通人。唯有尊重这种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传承鲁迅精神的精髓: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实事求是。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鲁迅精神的概念不应该被偷换成"吸烟精神"。我们今天学习鲁迅,是要记住他"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社会期望,感受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而不是纠缠于他手中的那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