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红高粱》领衔,“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启

mysmile 2 0

9月30日晚,“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在国家大剧院正式拉开帷幕,当晚,歌剧《红高粱》作为开幕大戏上演。

据了解,展演季继续以“文艺展新姿 精品献人民”为主题,重点推出精品大戏、梨园大戏、海外大戏、新锐大戏以及演艺新空间、精品演出进高校六大单元。

发布会现场 

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80余家中央、市属、各省区市及民营演出单位在30余家专业剧场、20多个演艺新空间将呈现117部精品剧目。

展演季涵盖歌剧、话剧、芭蕾舞、戏曲等10余个门类,有歌剧《白毛女》、舞剧《天工开物》、音乐剧《四十天》等36部国内精品大戏,瓯剧《张协状元》、龙江剧《鲜儿》等16个地方戏种的戏曲精品,话剧《一仆二主》、舞剧《堂吉诃德》等20部国外优秀剧目,音乐剧《青春之歌》、话剧《翻山海》等23部青年创新力作。

新锐新作

其中,“新锐大戏”单元有多部值得期待的新作,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作品《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的音乐剧《德米安》,由导演吴世爀执导,通过多角色一人分饰形式展现少年辛克莱在德米安引导下的精神成长。主演郭耀嵘、李苏霖等诠释辛克莱与德米安的命运交织。双剧场设置拓展观演体验,演员同时诠释多重角色的设计也形成独特戏剧张力。

《德米安》

改编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话剧《告别》,在舞台呈现上进行了大胆探索。采用“双向平行空间”结构和心理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交织展现。同时,运用多媒体投影和独特的舞美艺术,构建视觉冲突,具象化地呈现了“枷锁与觉醒”的主题,《告别》的主创团队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教师队伍,在处理“狂人”精神世界时,融入了更多现代舞台手法。

《告别》

《翻山海》是“话剧九人”团队创作的原创作品,它以致敬女性力量与体育精神为核心,讲述了一段百年前女性突破偏见、追寻自由的故事。《翻山海》被誉为是“女性热血运动番”的舞台实践,在艺术表现上颇具匠心。作品突破了传统话剧模式,巧妙融合了黑白漫画、动画、实时影像、偶戏等多元艺术形式。

《翻山海》

话剧《四张机》,讲述民国时期,在北大红楼的一个夏夜三位秉性各异的教授古鹤箴、卢泊安、求三野,面对四张出乎意料的答卷,展开一场关于治世求学、乱世成人的激烈辩论。剧本厚重扎实,巧妙融入文言白话新旧主义之辩、男女平权等议题,台词诙谐幽默又暗藏机锋,剧中昆曲小曲穿插幕间,增添独特韵味。

《四张机》

首演首秀

本届展演季有28部剧目“首次来华”“首次进京”演出。其中,舞剧《昆仑谣》、音乐剧《青春之歌》、话剧《傲慢与偏见》、悬疑喜剧《谁杀了罗伯特》等9台国内剧目和话剧《屏风》、默剧《卓别林前传》2台国外剧目全国首演;歌剧《汉水丹心》、舞剧《鹊之桥》、豫剧《妇好》、湖南花鼓戏《火宫殿》、话剧《半桶水》、杂技秀《满满的豆子》等11台国内剧目和话剧《东方快车谋杀案》、舞剧《雨中》、音乐剧《莫里哀》等6台国外剧目在京首演。

其中,值得期待的有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让·热内的代表作的戏剧《屏风》,这部戏剧由法国布列塔尼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导演亚瑟·诺泽希尔赋予其舞台生命。《屏风》探讨了战争、记忆、死亡与流放的主题。故事核心围绕奥尔蒂斯家族展开:母亲、儿子萨义德及其妻子莱拉。这三个被社会抛弃的灵魂,在背叛、幻想与反抗的撕扯中,于混乱的世界里艰难前行。新版由16位演员同台演绎,将舞台化为一场炽热的仪式——生者与亡魂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对话。

一空间一特色

除了发布百部大戏,“展演季”活动也发布了23个演艺新空间,它们“一空间一特色”,正义祠戏楼、颜料会馆主打传统戏曲与非遗展演,传递京味文化;三里屯商圈聚焦潮流演艺,交织街舞与沉浸式戏剧;开心麻花、鼓楼西剧场承载实验性作品;社区剧场推出公益演出,“身边剧场”触手可及,覆盖不同受众、场景。

另外,本届展演季也优选4部剧目设置超高清第二现场,应用VR导赏、AI字幕同步技术,科技赋能演艺,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一场好戏、百场同台、万众共享。创新举办戏剧市集,汇聚文艺院团,设置戏剧摊位、戏剧快闪及巡游、戏迷大舞台、戏剧体验及戏剧教育、戏剧文创、戏剧餐饮等内容。

“第二现场”

发布会当晚,歌剧《红高粱》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歌剧由莫言亲自担任编剧,郭文景作曲。

郭文景在西方歌剧框架中,创造性地融入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唢呐、板胡等民族乐器与管弦乐交织;唱腔设计吸收山东茂腔、柳腔等地方戏曲韵味,甚至按高密方言音调谱写宣叙调;京剧的节奏和韵律也被巧妙化用,增强了戏剧张力。舞台视觉以矩阵构成的高粱墙和悬吊的弧形屏幕,构建出既写意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间。

歌剧《红高粱》

“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是北京推进“演艺之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