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六万破纪录后,零跑准备下一个百万辆

mysmile 1 0

2025年9月25日,零跑汽车宣布其第一百万辆整车正式下线。对于一个诞生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狂飙与淘汰赛中的品牌而言,这一里程碑远不止一个产量数字的突破。它标志着零跑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达成这一目标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在一个由亏损、洗牌与巨头碾压构成的行业里,这无疑意味着一次对竞争格局的成功改写。

象征意义在于,它发生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卷的汽车市场——特斯拉持续多年的强势主导,伴随“蔚小理”的长期角力,叠加比亚迪的销量奇迹和传统车企巨头的猛烈转型使得局面无比复杂。

在此背景下,零跑的脱颖而出似乎并非遵循行业早期依赖单一爆款或资本输血的传统剧本。其背后所揭示的,可能是一套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新商业逻辑。 

因此,一个核心问题随之浮现:当众多竞争者仍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时,零跑为何能率先穿越周期,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双重跃迁?其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力量,或许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审视的新路径。

一年内改写行业增速纪录,重新定义新势力交付基线​

支撑这一结论的,首先是不容置疑的、呈现加速度的硬数据。

零跑汽车从第50万辆到第100万辆整车的下线,仅耗时343天。这一速度在中国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中创下了新的纪录,标志着其增长引擎已从稳步启动切换至高速运转。

行业横向对比凸显了其增速在头部阵营中的领先地位。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相比,零跑完成从50万到100万的跨越速度创下了行业新纪录。这一速度表现,正在重新设定市场对造车新势力销量增长的预期。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领先优势呈现持续扩大态势。2025年1月至9月,零跑全球累计交付量近40万辆,持续领跑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其9月单月交付量达66657辆,不仅创下造车新势力月交付新纪录,更实现了连续七个月稳居中国新势力销量榜首。这表明其市场表现建立在可持续的体系之上,而非依赖单一季度的爆发性或某一款热门车型的短期红利。

零跑所展现的“速度”,其本质并非营销驱动或资本催熟的产物。持续而稳健的交付数据背后,暗示其已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及市场渠道等环节形成了初步的协同效应。这种系统性的体系能力,为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初步验证,并为其后续的盈利前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筑零跑商业模式的飞轮由何驱动?全域自研与成本定价​​ 

若将卓越的交付数据视为结果,那么驱动这一结果的核心引擎,则深植于零跑汽车独特的商业模式之中——由“全域自研”与“成本定价”啮合,同时初步实现闭环的“飞轮”系统。 

飞轮转动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控。零跑并非简单集成供应商的解决方案,而是坚持“全域自研”战略。包括业界首个八合一电驱、率先量产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以及首个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并非简单的宣传。而是实实在在构成了企业的技术护城河,使其在核心零部件的成本结构、品控管理及迭代效率上获得了罕有的自主权。这种深度的技术内化,为其后续实施颠覆性的商业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此产生的成本优势,直接赋能了其颠覆性的产品理念:“坚持越级配置,用业界最好的技术、行业内最高的配置,但遵循成本定价”。这一定价法则,使其产品在同等价格区间内呈现出显著的配置优势,精准击中了后补贴时代背景下,消费者从追逐品牌光环转向追求极致价值的理性消费潮流。零跑成功将以往仅存在于高端车型的技术进行了“普惠式”下放,从而改写了“高配置必伴随高溢价”的行业旧规则。 

最终,技术自研与成本定价的逻辑闭环,在财务指标上得到了最具说服力的验证。

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成为继理想之后中国第二家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这一关键信号标志着其飞轮效应已然形成:核心技术自研带来成本降低,成本优势支撑极具竞争力的定价,有竞争力的产品驱动销量快速增长,规模效应进而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并最终实现盈利。而健康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又为下一轮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提供了燃料。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由技术驱动、经由市场验证、并最终体现为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型,其健康度与可持续性,远比单纯的销量增长更具长期吸引力。 

技术为矛,业务矩阵为盾​​

若将技术优势视为锋利的矛,那么均衡且多元的业务布局则构成了零跑抵御市场波动、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坚实盾牌。其发展路径清晰地展现出由产品矩阵、全球市场与稳健经营共同构筑的多维竞争力。

产品层面,零跑已摆脱对单一爆款的依赖,构建起覆盖A、B、C、D四大系列,囊括轿车、SUV、MPV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多元布局在精准覆盖多元化市场需求的同时,亦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旗下多款车型展现出持久的市场生命力:C11车型上市四年累计销量突破27万辆;C10上市17个月全球交付量跨越16万辆大关,并连续四个月蝉联新势力中型SUV销冠;新近上市的B01车型则进一步以37天交付破万的速度刷新品牌内部纪录。这种“全系开花”的产品力,为其销量增长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输出。

产品之外,零跑成功打造了“双市场”驱动引擎。在巩固国内新势力销量榜首地位的同时,其通过与国际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的战略协同,开创了独特的轻资产出海模式。该模式高效利用了Stellantis成熟的全球渠道、售后及物流体系,使零跑得以快速在海外市场实现扩张。

目前,其销售与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终端网点近700家,其中欧洲网点超过640家。2025年1至8月,其海外累计交付量已超3万辆,不仅位居新势力出海销量榜首,更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核心市场跻身前列,其中8月更是登顶德国纯电车型销量榜首。这条日益宽阔的“第二增长曲线”,极大增强了其发展的韧性与空间。

这种稳健的经营风格最终获得了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肯定。2025年,零跑汽车同时入选《财富》中国500强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这份荣誉从技术能力、市场地位与经营质量等多个维度表明,零跑已成长为一家具备综合实力的成熟企业。与前述的半年度盈利相结合,共同向市场描绘出一家不再依赖资本输血、而是具备健康自我造血能力的商业实体形象。

工程师思维构建企业战略  

企业的长期战略往往会映射出领导者的核心特质,具体到零跑汽车本身,其发展路径则与创始人朱江明的工程师背景及所秉持的务实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朱江明在电子工程领域拥有超过三十年技术经验,这使得零跑天然强调精密制造与长期价值。战略层面则体现为对“全域自研”的坚持——将核心技术研发视为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石。并在市场承诺层面转化为“不做割韭菜的资本家,做造福于民的好企业”的运营理念。 

这种务实风格一定程度上也定义了企业的发展节奏。其所强调的“每年进步一点点”的理念,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可叠加式进步的战略耐心——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成本优化与市场深耕,逐步构建竞争壁垒。这种风格在行业早期的营销喧嚣中或许显得低调,却最终以扎实的盈利能力和百万辆规模验证了其路径的有效性。 

这一企业特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中一批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共同特征:注重研发内化、成本控制与渐进式创新。零跑的成功,为这一注重长期价值与稳健经营的企业类型提供了具象化的案例。它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基于工程思维与制造经验的战略,同样能够取得商业上的突破。 

市场最终回报那些能够持续提供优质产品和高效运营的企业。零跑的发展历程,可视为其工程化的务实理念与对市场需求的系统性洞察之间所形成的战略协同效应的体现。 

百万辆之后的道路​

零跑汽车的成功,本质上是其以技术自研与成本控制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对当前市场环境的胜利。它用财务数据与市场规模证明,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无需依赖豪华品牌溢价,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极致的效率提升与用户价值的坚决回归,同样能够实现规模效应与盈利能力的平衡。

这家经过近十年发展的企业,其发展轨迹为中国制造业动能转换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注脚——成立初期,始终专注于底层技术与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在行业喧嚣中保持了近乎沉默的姿态;而当其真正开始规模交付、参与市场竞争之时,迎接它的已是行业价格战最为激烈的“刺刀见红”阶段。而凭借前期积累的成本与技术优势和伴随实现的规模化突破,零跑在高压环境中逐步跻身中国新势力头部阵营。

这一路径凸显出一批以核心技术为驱动、注重稳健财务与全球布局的科技企业的共同特征:不追逐资本叙事,不过度依赖输血,而是通过构建内在的商业闭环实现可持续增长。零跑现象为市场提供了另一种范式——它证明,即便在没有光环加持的漫长积累期后,企业依然可以通过战略定力和效率优势,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甚至重新定义行业的成长基线。

百万辆里程碑对这家公司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零跑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包括与传统整车巨头在主流市场的正面交锋、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研发压力,以及全球贸易环境与法规不确定性的挑战。但其已于2025年上半年实现的盈利,以及所验证的商业模式,为其应对下一阶段的竞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财务韧性与战略定力。

纵观其十年发展,零跑并非依靠短期爆发,而是通过扎实的技术积累与体系构建实现了可持续增长。正如其发展历程所表明,商业世界的竞争往往是长期主义的坚持——百万辆是一座里程碑,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验证了可持续,长期主义获得商业成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