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杨浦区的复兴岛上,具有辉煌历史的中华造船厂在历经改造后成为了船台公园,并连接了黄浦江岸的滨水空间。
9月30日,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复兴岛船台公园片区开幕。此次艺术季以“量子城市 复兴未来”为主题,以艺术作品与建筑案例,展现对未来智慧、高效、可持续城市空间的畅想。澎湃新闻了解到,为期三个月的艺术季期间,主办方将以“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的节奏,为公众奉上一场不间断的城市嘉年华。
国庆前夕,一场大暴雨并未阻止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开幕。艺术季主展场位于上海杨浦区复兴岛上船台公园片区,这是近年来杨浦区工业遗产转型的成果。

上海复兴岛船台公园的广场。9月30日,一场大暴雨并未阻止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开幕。

9月30日,复兴岛船台公园的围栏上已挂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视觉
复兴岛,黄浦江上的唯一江心岛,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连续的江河岸线,同时也承载着上海近代工业的重要记忆。岛上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工业遗存,与环岛绿地和复兴岛公园等生态资源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气质。作为“魔都最后的内陆秘境”,复兴岛正全面焕新。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技术升级换代,岛上成片厂区日趋荒废,遗留了大量的闲置厂房和仓库。其中,岛上的中华造船厂率先完成了工业遗产转型,并以全新的船台公园亮相在公众的视野中,成为近期多个网红活动的举办地。

复兴岛
中华造船厂为爱国实业家杨俊生创办的上海最早的船厂之一。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和转为国营,这一造船厂成为全国9大船厂之一,能建造世界一流的船舶。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船台公园的设计是以新旧结合的方式,践行“轻度改造、保护工业文脉”的城市更新理念。公园内保留的多个船台,一路延伸的船台,意在给公众以轮船游戏下水的空间想象感。作为船厂重要的造船工具,起重用的塔吊在这里也最大程度地得以保留。

改建后的船台公园
现在,焕然一新的船台公园成为此次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场,意在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独特场域。穿过公园,则可直达滨江岸线,部分步道保持原有船厂道路肌理。而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船体加工车间则变为了展厅,作为艺术季的室内展馆。
记者了解到,此次城市空间艺术季以“量子城市复兴未来”为核心主题,旨在打造一场公众可参与的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展览,以此讲述在数字时代下的城市空间的更新与发展。
链接滨江的户外艺术作品
暴雨中,最清晰可见的便是复兴岛船台公园的斑驳巨型塔吊。艺术季的入口处,澎湃新闻看到的是一只巨型猫咪气膜,边上围着几只小猫。这只猫身近10米高,手持一台红色遥控手柄,仰头望天,仿佛在操作着什么。顺着猫咪向上望去,上空三座巨型塔吊伫立。这是百年船厂的工业遗存,雨水仿佛正替它们诉说着历史往事。
这只猫是艺术家Tango的户外作品 《猫的叠加态》,在以猫为媒,将此时与过去相连,给冷峻威严的工业厂区增添趣味。Tango告诉记者,“在这件作品的概念图中,巨型塔吊下还用虚拟的鱼线连着一只钓钩。钓钩旁,蔚蓝的天空似水,几只小鱼在水中遨游。猫咪抬头仰望,手中的遥控手柄仿佛在操作塔吊钓鱼。”艺术季开幕后,艺术家也将呈现线上版本,让观众在虚拟现实技术下操纵这只大猫。

Tango《猫的叠加态》

《猫的叠加态》互动概念图
随后则是艺术家汪天鑫的数字艺术装置《复兴:更迭的浪潮》,通过科技的语言,呈现可感知的光影与声场波动;在厂房的另一边,有艺术家王之纲则结合塔吊创作的《重生 Flying Birds》。

灯光秀下的《重生》
向江边走去,则是船台公园轴线北侧,屹立着一座由脚手架构筑的人形山。这是众建筑团队设计的大型艺术装置《众山集》,可供观者登高望远,下方则会安置一些市集,将市井烟火与城市记忆相融合。登上《众山集》,则站在了整个公园片区的制高点,尽览黄浦江上的壮阔景色。不远处的一件装置作品名为《潜望镜》,以镜子反射的方式,亦可观看江上的景观。

众建筑团队,《众山集》

登临《众山集》可见船台公园全貌

从《潜望镜》镜子中看到的滨江场景
在船台公园与杨浦滨江的连接处,亦是此次艺术季的展示舞台。艺术家刘毅的作品《光语者》,外形来自周边邻里的人物形象及日常生活的元素,意在提供公众轻松愉悦的休闲氛围。重峰建筑设计的《航舵》位于复兴岛原防汛墙处,以现场回收的建筑“废料”制成石笼阶梯,来连接艺术季与滨江空间。

刘毅《光语者》

大料建筑,《太阳机器》
在滨江区域,可以看到4件休闲互动装置,包括秋千,异形座椅等。而建筑师水雁飞与专业滑板运动团体WOODPARK合作,打造了一个滑板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的一个滑板场地的设计理念参照了过去船体建造时的外围木质脚手架,其内部结构则像船体底部的船舱。据悉,这一场地已请专业运动员测试,未来将成为公共的滑板公园。

滑板装置的内部结构
在这里,不同的艺术家、建筑师从岛屿的历史记忆、空间肌理与文化背景中汲取灵感,结合灯光、数字影像、AI等多媒介手段,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现场,给公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和情感共鸣。
加工车间变展馆,讲述城市更新
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室内展区位于船台公园的A馆复兴云厅、B馆复兴艺廊和C馆复兴实验场。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目前对外开放的是A馆,该展区旨在展示科技如何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相互赋能,创造出一个更加智慧、高效、可持续的未来城市。主办方通过不同的案例展示,以数字模型、智能感知、智慧治理等新方法和新路径,展现出“量子城市”图景,为全球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改建中的A馆复兴云厅
在A馆(复兴云厅)中,多位行业专家、院士与海内外高校学术团队、设计机构向公众展示了各自的建筑与空间作品。在算法文化板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人因实验室的《量子里弄》、《量子园林》、《量子画廊》则呈现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及人因科技所催生的新可能性。展厅内也包含多项正在建设的建筑案例及模型,包括文化体育类的建筑,如奉贤区的单元幼儿园项目、青浦区西岑科创园区幼儿园项目、普陀区万里街道单元公服设施等,以及商业空间的最新设计案例。

A馆展览现场
在设计未来展区,包括孟建民院士的《“猛犸一号”动感影院》、刘汉龙院士的《低碳发展新路径-生物建造》、梅洪元院士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太空建筑研究团队的《基于熔岩管环境的驻人月球科研站建筑系统设计》,以及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邓兴栋、东南大学王浩、同济大学冯世进及袁烽的多项前沿成果。
在情境建造板块,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数字设计与建造各自展现了超越传统物质边界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框架。除了概念化的展示,这里也有以实体构筑物为主的展品,如折展伞、机器人建造等装置,致力于展现一种既具前瞻性又负载深厚生态责任的建筑新图景。

A馆呈现的建筑模型

A馆呈现以实体构筑物为主的展品
目前B馆(复兴艺廊)正处于布展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布展工作将会在几天内完成,未来B馆将成为一个偏向艺术性的展廊,呈现数字互动及与量子主题相契合的作品。

胡尹萍作品《游客》即将在B馆展出
而C馆(复兴实验场)则在开幕前完成了最后的布展环节。这一场馆呈现的是“古今双飞天·AIGC创新设计大赛”。该项目为2025上海市市民文化节创新和特色赛事之一,以敦煌、丝路历史、艺术文化与现代航天科技为思考展开创作。展览将分三大主题展区“沙粒史诗”“丝路遗韵”“宇宙探索”,旨在通过AI技术的创新应用呈现,探索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科技的融合。

C馆(复兴实验场),“古今双飞天·AIGC创新设计大赛”现场
策展人之一的张峰告诉记者,此次艺术季主题“量子城市”虽然听起来充满科技感,但这些展示依旧是在保留工业遗址样貌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并非想用最新的科技来覆盖整个展场,而是要尽可能少地干预这一拥有浓厚历史痕迹的场地,并将这一物质性的基本盘延续到未来。为此,这一艺术季的展示,也是一个城市有机更新与城市微更新的概念。”
展期内的活动与分区展场
澎湃新闻了解到,在为期三个月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主办方将以“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的节奏,为公众奉上一场不间断的城市嘉年华。包括:哔哩哔哩干杯音乐节,中欧文化嘉年华,生活市集等各种新奇体验。此外,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夜间艺术作品将与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杨浦分会场实现联动,通过灯光艺术、影像装置与二次元IP的跨界融合,在复兴岛的工业遗址空间共创”艺术夜游”体验。
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复兴岛将化身全龄共享的假日乐园,无人机艺术表演点亮夜空,WOODPARK滑板公园和街舞赛事释放运动激情,循迹历史City Walk与自然观察亲子工作坊营造轻松惬意的互动氛围,无人机足球大赛则让科技与运动巧妙结合,为市民带来新奇的体验。

全市16个分展区分布图
除了主展区落地杨浦区复兴岛船台公园片区外,此次城市空间艺术季将联动静安市北国际科创社区、宝山南大智慧城、徐汇滨江科创街区、浦东张江“集艺术空间”、黄浦海关大楼、金山漕泾镇数字游民村等16个分展区,涵盖科创街区、智慧社区、数字场馆和沪派江南乡村风貌等多种类型。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空间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创新实践成果,进一步提升各展区的地标附加值,延长消费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体验。记者了解到,9月底至10月中旬,各展区也将陆续对外开幕。
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持续至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