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非悖论。盐城,以滩涂湿地为纸、绿色科技为笔,在绿意和诗意中,书写文明交融的中国方案。这里不仅是麋鹿的故乡,丹顶鹤的家园,也是候鸟迁飞的“国际驿站”,更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未来实验室。
这里,屹立蓝海的风电机组,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零碳产业园创新实践绿电直连,打造出“新能源+新制造”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鹿鸣声声与零碳工厂和鸣,奏响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交响乐章。这座将生态密码写入基因的城市,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与零碳产业交相辉映的典范。
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9月24日至25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倾听鸟儿密语的同时,用科技的力量温柔拥抱地球。
黄海之畔,潮起滩涂。9月24日至25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盐城举办。这一国际盛会的召开,不仅是对盐城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又一重要窗口。

2025全球滨海论坛开幕式现场。
会议期间,来自全球各地的代表围绕“美丽滨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深入探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协同之道。在9月24日的开幕式上,由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编制的《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首次系统评估了全球13类滨海生态系统的分布、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全球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并提供了优先行动建议。
这是2025全球滨海论坛的重要成果,也是全球滨海论坛举办的初衷——推动全球滨海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滨海区域治理提供公共知识产品和解决方案。据此可以说,经由全球滨海论坛,盐城也正在向世界递上关于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的“中国声音”。
而这场国际盛会,对于盐城来说,还不仅仅是一个“发声”的平台,更是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引擎。从生态保护的地方实践到全球治理的方案输出,从绿色产业的率先突破到创新生态的系统构建,论坛对盐城的意义早已超越“重大活动”本身,成为这座城市实现价值重构的战略支点。
01从地方实践到全球治理共识
全球滨海论坛的诞生与发展,与盐城的生态保护历程紧密相连。其前身是2017-2020年在盐城连续举办四届的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最初旨在推动盐城黄海湿地申遗和保护管理工作。从地方性会议到国际性平台的蜕变,本身就是盐城生态价值从区域实践走向全球治理共识的生动注脚。

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
盐城能成为论坛永久举办地,根源在于其不可替代的生态禀赋。作为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它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关键枢纽”——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换羽、越冬,丹顶鹤、勺嘴鹬等珍稀濒危物种更将其视为“生命驿站”。这份跨越地域的生态价值,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盐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生态保护视为发展的约束,而是通过创新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常陷“两难”之困,但盐城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破题,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不仅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水平,还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5年,盐城“让自然做功:NbS的世遗答卷”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项目。这种探索为全球滨海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更加证明全球滨海论坛落户盐城的实至名归。
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的成功举办,吸引了34个国家和组织的近千名代表齐聚黄海之滨,标志着盐城从地方生态守护者正式进阶为全球生态治理参与者。而2025全球滨海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巩固了盐城的这一地位。对地级市而言,这种跨越的意义远超影响力提升,它用实践证明,聚焦特色生态领域,即便没有先天的中心城市禀赋,也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话语权。论坛所搭建的多元合作平台,让全球生态治理经验得以交流共享。对盐城而言,这既是展示成就的窗口,更是对接全球资源、吸收先进理念的通道。由此,本地实践成果有机会升华为全球经验,国际智慧又将反哺本地创新,形成生态价值的“双向循环”。
02从资源禀赋到产业优势
盐城的绿色发展道路,实际是一条将自然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创新路径。盐城没有一线城市的科技人才优势,但却通过精准定位和持续创新,在绿色产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竞争力。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
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大的滩涂湿地,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这是盐城最突出的优势。然而,许多沿海城市都拥有类似资源,盐城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于简单的资源开发,而是通过系统布局和创新驱动,构建了完整的绿色产业体系。
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就是典型注脚。从2009年首个陆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到全国首个商业运营海上风电项目投运,再到2024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554.7万千瓦,占全国1/8、全球7%,盐城走过了一条从追赶到引领的道路。更重要的是,盐城没有满足于发电能力的提升,而是围绕风电产业构建了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吸引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光伏产业的崛起同样体现了盐城利用生态优势挖掘绿色产业发展潜力的系统思维。借助沿海滩涂资源,盐城开发了“风光渔”互补产业模式,通过立体开发实现风能、光能和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创造了协同效益,为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截至今年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当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始终是实现资源到动能转化的关键变量。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没有简单照搬现有模式,而是探索了各具特色的零碳产业园建设路径。如射阳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新型电力系统”为特色,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聚焦“绿电+氢能”,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则专注于“绿电+冷能”。这种差异化发展策略,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多元探索格局。
那么,盐城的创新意识和资源到底从哪里来?这里面,像全球滨海论坛这样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带给盐城的国际视野与合作纽带价值,当功不可没。
如就在论坛举行前夕的9月19日,跨国公司江苏行—盐城零碳产业园国际合作交流会举行,共吸引了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世界500强企业、50家跨国公司及绿色低碳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和商协会负责人参加。会上,主办方推介了盐城零碳产业园发展情况和建设成果,发布了盐城市“绿电+”应用场景,15个重大项目经过前期深入对接洽谈实现现场签约。
这样的国际合作空间的拓宽,与近年来盐城的“绿色发展”名片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显然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随着全球滨海论坛影响力的持续增强,未来盐城在全球绿色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的扩大,将进一步增添新的可能性。
03从区域协同到全球链接
绿色发展,也正在成为盐城构建区域发展凝聚力、强化比较优势的重要推动力。
众所周知,作为长三角中心区重要城市和上海大都市圈重要成员,盐城的区域协同战略经历了从观察到参与、从融入到贡献的演进过程。2004年,盐城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观察员,2010年成为会员城市,2016年正式列入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2024年加入上海大都市圈——这一历程反映了盐城在区域格局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变量因素就是,盐城没有被动等待辐射带动,而是主动创造合作价值。
跨区域共建园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佐证之一。目前,盐城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园区达14家,其中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更是上海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的开发区。这种合作并非盐城单方面承接产业转移,而是基于优势互补的价值共创。如盐城提供广阔的土地空间与稳定的绿电供给,上海注入资金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最终便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盐城的绿色发展资源,正是其融入区域协同的“硬通货”。
公开信息显示,“十四五”以来,盐城全市新开工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508个,占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的73.2%;吸引300多家上海企业落地发展。这种紧密协同不仅带来了项目与投资,更坚定了盐城深化绿色发展的定力与自信。
而全球滨海论坛,则让盐城的这种开放格局从区域协同延伸至全球链接。通过这一平台,盐城既向外输出生态保护的中国经验,也向内吸收全球治理的智慧资源;既提升了在长三角的战略话语权,也增强了对国际绿色资本的吸引力。今年7月,论坛入选《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国际影响力再上台阶,进一步巩固了盐城在区域发展中的“绿色磁石”地位。
事实上,发展到今天,盐城的绿色能源优势,已不止体现为对一城一域的“滋养”,也在为整个长三角提供绿色动能支撑。如与上海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合作出口机制,更让区域协同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东方湿地、黄海明珠”,盐城。
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突围焦虑加大的今天,盐城的发展道路表明,城市的竞争力不在于规模大小或资源多寡,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并通过持续创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盐城在没有特殊政策和资源倾斜的情况下,通过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不仅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也因此赢得了国际声誉与更多的发展机遇,这应该给予更多城市以启发。
可以预期,随着全球滨海论坛的影响力和平台价值日益增加,盐城的“绿色名片”将更加闪亮。通过这一平台,盐城不仅能够推介自身经验,也能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同时吸引更多绿色资源的聚集,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正如今年的论坛主题从上届的聚焦“滨海区域生态保护”,转变为“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盐城也将为这种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提供更具示范价值的“中国样本”。
从湿地保护到绿色发展,从区域协同到全球合作,盐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城市如何通过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走出了一条特色显著的发展道路的“励志”故事。这条道路不仅属于盐城,相信也属于所有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地区。

海报: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