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798万人,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mysmile 1 0

2025年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优势依然明显。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人口总量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798万人,占总人口的60.9%,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分布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202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为67.00%,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东部地区常住人口为567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40.32%,比2020年提高0.30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发展质量也持续提高。2024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1年,比2020年提高0.46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比2020年提高4.81个百分点。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已多次表示,我国人口红利依然存在。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时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曾表示,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中国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依然较大,“人口红利”也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1年8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也表示,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总体上看,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2024年2月,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曾表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

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继续增长。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73439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345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07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64.5%;乡村就业人员26094万人,减少2699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5.5%。

这其中,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24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35866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6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8%,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同时,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比2020年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6%,下降1.0个百分点。2024年,共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63万人,就业援助和兜底帮扶机制不断加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工总量在不断增加。2024年,全国农民工规模29973万人,比2020年增加1413万人,增长4.9%,2021-2024年年均增长1.2%。2021-2024年,全国进城农民工规模均为1.3亿人左右,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而且,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也在提高。根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2024年,44.5%的进城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在进城农民工中,38.2%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比202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对城市的归属感和社会活动参与度不断提高。